地方构建绿色金融标准体系调查: 破解“对标”

原标题:地方构建绿色金融标准体系调查: 破解“对标”难题 金融科技助力环境信息发布

“近期我们一直在关注央行正在修订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将当地绿色金融项目准入标准与国家相关标准紧密挂钩,从而推进区域绿色金融认定标准统一。”一家地方金融监管部门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已决定将传统石化能源的生产、消费类项目移出绿色项目金融扶持范畴,进一步增加对气候友好的新能源范畴的项目。

与此同时,他所在的当地金融监管部门还打算试水海外投资机构通过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等渠道参与当地绿色金融项目投融资,从而带动地方绿色项目认定标准与国际“接轨”。

记者多方了解到,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实现碳中和目标,无论是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还是各地政府部门都在加大对绿色金融政策架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的探索。

“现在我们遇到的一大挑战,是在完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认定标准时,如何保障绿色项目在实现其他环保目标的同时,又不会损害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上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人士向记者指出。此外,地方政府部门在提升环境和气候风险的分析管理能力方面相对薄弱,造成环境气候相关信息不对称,反而影响绿色项目无法高效获取金融资源。

记者多方了解到,目前国家相关部门正在加快构建“国内统一、国际接轨”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央行副行长刘桂平此前表示,中欧绿色金融标准对照研究工作即将完成,为规范绿色金融业务、确保绿色金融实现商业可持续性、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与此同时,部分绿色金融标准草案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先行先试,既指导了试验区的绿色金融工作,也切实提高了绿色金融标准的制定质量。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此举有助于改变当前中国绿色金融所存在的区域化、碎片化状况,驱动各地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实现“统一”的同时,更好地适应碳中和愿景。

破解地方标准不一的匹配难题

记者了解到,2017年以来,相关部门先后在六省九个市(州、区)建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支持试验区在绿色金融政策架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开展一系列探索。

“目前,这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位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管理部门人士向记者表示。比如广州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的银行机构绿色贷款余额一度占据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信贷余额的约60%;此外,广州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各类绿色债券累计发行总额领跑其他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

然而,无论是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还是地方政府部门都存在绿色项目认定标准不一致状况,导致金融支持实际操作效率参差不齐。

一位国内大型清洁能源运营企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尽管他申请的绿色项目符合多地的绿色项目认定标准,但在通过绿色通道快速获取绿色贷款方面,各地的操作成本不一。比如他们在某些地方申报绿色金融融资项目时,资料相对复杂,导致贷款审核与资金发放效率偏低,令整个绿色项目的盈利周期被拉长。

此外,他还发现有些地方简单地按照“绿”与“不绿”作为判断绿色项目的标准,将一些增加碳减排措施的传统石化项目也列入绿色项目范畴,但这些项目在生产环节依然加大当地的碳排放量,对当地环境也构成一定冲击。

“对此我们正根据国家最新的碳中和监管政策,对绿色项目认定标准进行修订。”上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管理部门人士指出。目前,他们正尝试全方位评估各个行业的投入产出与相关能源消耗系数,由此计算绿色项目融资的碳排放强度是否在合理区间内,进一步优化绿色项目认定标准。

记者多方了解到,在持续优化绿色项目认定标准同时,不少地方政府部门还在尝试构建更完善的绿色项目金融扶持激励约束机制,包括针对盈利周期偏长,但符合碳中和、碳达峰的项目,考虑下调银行的绿色融资风险权重;此外若绿色项目遭遇经营风波面临破产清算时,地方政府允许绿色融资债权获得优先受偿权等。

“毕竟,要实现国家的碳中和愿景,中国至少需要逾100万亿元的绿色低碳投资资金。”一位股份制银行绿色金融部门业务主管向记者坦言。在构建激励约束机制同时,如何驱动绿色项目资产实现更高效的变换与流通,有助于吸引更多资金参与绿色项目投融资。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heiqu.com/05b9e6639c507371295348417edc6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