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表示,目前他们正计划试水绿色项目搭建资产证券化,以此解决绿色项目投融资期限匹配问题。因为他们在业务实践中发现,不少符合碳中和的绿色项目的融资期限长达10-20年,当地不少银行却只能最多给予10年期限,导致贷款期限匹配矛盾凸显;且这些绿色项目运营方资质不足以达到发债融资的要求。
“考虑到部分绿色金融标准草案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先行先试,我们正尝试在这些地区先落实绿色项目资产证券化,再择机推广到全国。”这位股份制银行绿色金融部门业务主管告诉记者。
如何完善环境信息披露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金融科技的应用日益广泛,不少地方政府部门正尝试将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
在浙江湖州,当地政府已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搭建了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减少环境气候相关信息不对称,帮助绿色项目与金融机构实现快速对接。
此外,由央行组织研发的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在湖州上线运行后,数据采集频率时效由原来每季后20天变为每工作日后1天,统计人力成本预估削减逾20%,数据精确度则提高约10%。
目前,这套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已汇聚绿色贷款统计分析、绿色信贷流程监管、绿色金融政策评估等多项功能,实现央行与金融机构的信息直连。相关部门正计划在长三角地区推广。
记者多方了解到,国内其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也不甘落后,先后开发上线了逾16个与绿色金融有关的智能操作系统,有效解决绿色项目识别问题,降低绿色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扩大绿色金融服务的范围和覆盖面。
“目前我们正打算开发新的绿色金融项目认定与绿色金融支持审核系统,进一步提升绿色项目与金融机构的对接效率。”前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管理部门人士表示。按照以往操作规则,企业在申报绿色项目融资申请后,先要通过初步的审核;然后相关银行与政府部门会对企业进行分级分类再给予金融扶持审批,其申请的财政补贴资金也需要接受第三方评估机构评估,导致整个操作流程涉及多个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第三方评估机构。任何一环出现操作流程延后,就会令绿色项目融资效率大幅降低。如今他们希望这套新系统能借助区块链技术,快速实现多部门与金融机构的审核与评估,从而大幅提升融资效率。
此外,这套新系统还被赋予进一步扩大环境信息披露范畴的职能,包括要求金融机构参与环境信息披露,从而建立覆盖面更广的、强制性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尤其是针对“碳排放”和“碳足迹”的信息披露,以便地方政府对绿色项目实际碳中和效果有着更精准的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