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疫情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学校、老师、学生、家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家长作为连接学生与学校的纽带,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家校共育”这一话题备受社会关注。
随着数字化与信息化走近生活、走进家庭,未来教育里家校共育的轮廓将是怎样的呢?
日前,由企业微信、腾讯教育及校长会联合主办的“构建家校沟通渠道探索未来教育新模式”主题研讨会在上海举办。江浙沪百余位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学校校长、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和媒体代表汇聚一堂,围绕“家校共育”的主题,进行思维碰撞、观点交锋,共同探索教育行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以下为演讲嘉宾精彩观点集锦(按嘉宾演讲顺序):
张治 | 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
未来的学校,将是教育学、认知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混合体,会伴随着互联网大脑而不断地进化。
数字画像是家校协同育人教育场的起点。每一个家庭都会形成一个独特的教育场。家校共育将会成为教育治理的主阵地。家长全范围参与,有助于学校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这将成为未来教育与整个社会协同进化的重要支点。
张际平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集团信息化首席专家
以人为本,教育现代化就要课堂信息化。依托于创新教学理念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未来课堂将呈现出教学灵活、环境舒适、装备先进、操控便利、资源丰富、互动实时的特色。
真正的大数据挖掘,是对教材内容的挖掘。依托于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徐建平 | 浙江省锦绣江山外国语学校名誉校长、浙江省衢州二中原校长
沟通的有效性决定了教育的有效性,家校沟通的主导方一定是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教育的有效性=沟通方式X情绪X能力”,一线教育工作者只有做好家校沟通三环节“定好位、做到位、有地位”,才能让家校的关系由传统的“三角形”向“同心圆”转变,围绕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成长,构建和谐的沟通氛围。
许坚 | 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学院教育管理培训部主任
(左一)
目前,教育信息化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动力不够,新技术需要老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包括课堂教学生态和备课生态。
家校沟通要建立三点共识:目标相同、理念趋同和方法趋同。
曾令斌 | 腾讯教育东区基础教育运营总监
家校沟通的目的是家校共育,家庭和学校共同帮助学生成长。
教育信息化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有多种原因。从历史发展阶段来说,社会变化剧烈,对这种剧烈变化的适应并不容易;从教育信息化核心角色教师的角度看,要有开放的学习、适应心态,不能抱守传统教学习惯不放;从教育信息化产品与服务提供商角度看,很多供应商对教育规律和教育业务的理解不够,未能按教育规律的指导去设计、开发产品和服务,导致目前优秀的教育信息化产品和服务不足;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角度看,此前大都是采用项目制政府采购进行建设,易于形成封闭体系,不够开放。
因此,老师们应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积极尝试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教学;教育厂商则需按照教育规律去研发产品,政府应转变传统项目制建设模式,让产品的迭代和服务具有可持续性和开放性。
芮火才 |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高新区中学校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未来家庭的变化,家校合作的理念也正在发生着转变,呈现出三大特点:合作地位由不平等走向平等;合作价值由单一走向多元;合作的方式由统一走向个性。
家校合作的策略必须改进:学校要由主宰者转变为促进者。一方面要加强对家校合作的指导和引领,同时也要赋权家长监督和指导学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