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非个人小事 爱国须涓滴力行

  【智库答问】

  疫情来袭,考验的不仅是一国应急救助能力和医疗水平是否过硬,还有国民卫生习惯与公共卫生水平能否“过关”。作为被世界卫生组织褒奖肯定的中国创举,爱国卫生运动的时代价值亟须重新认识,其持续有效开展亟待全民落实——

  卫生非个人小事 爱国须涓滴力行

  本期嘉宾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李玲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健康传播研究所所长 傅华

  空军第九八六医院疾病预防控制科主任 王晓坤

  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的中国创举

  光明智库: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面前,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采取的相关举措、多个省区市的抗击疫情部署中,都提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这项运动为何始终受到党和国家、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看似个人习惯的“讲卫生”和高远神圣的“爱祖国”之间,有着怎样的紧密联系?

卫生非个人小事 爱国须涓滴力行

  王晓坤 郭红松绘

  王晓坤:开始于1952年的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在公共卫生事业方面的一项创举,其开展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决定的,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健康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当时,新中国不但经济上积贫积弱,而且天花、鼠疫、血吸虫病等传染病、地方病在各地泛滥。能否迅速遏止疾病蔓延,成为巩固新生政权、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切入点和关键点。加之当时正值朝鲜战争,为抵御美军对中国东北等地实施细菌战的风险,中央政府号召民众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

  从那时起,爱国卫生运动已走过68年历程。从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后更名为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到198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再到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在中央的有力部署和有序推进下,爱国卫生运动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循序渐进,在全国普及推广开来,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卫生非个人小事 爱国须涓滴力行

  李玲 郭红松绘

  李玲:爱国卫生运动是将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卫生健康效能的典型范例。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的卫生习惯和健康水平堪忧,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民族振兴离不开百姓健康,所以,毛主席大力提倡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希望通过讲究卫生,使我们的民族不但面貌一新,而且精神随之提振,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时,我国专业化的公共卫生人才非常短缺,只有充分依靠基层组织、广泛发动群众,户户动员,人人动手,才能做好环境治理、疾病防治、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活动。于是,以“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振奋精神,移风易俗,改造国家”为任务的爱国卫生运动便在全国开展起来,“以卫生为光荣,以不卫生为耻辱”的社会新风尚也逐渐形成。

  到上世纪60年代初,爱国卫生运动已取得巨大成效。天花、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基本绝迹,血吸虫病、疟疾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也得到了有效防治。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人均寿命已经达到68岁。

卫生非个人小事 爱国须涓滴力行

  傅华 郭红松绘

  傅华:在爱国卫生运动中,“爱国”指明了工作价值。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它体现了整个民族的价值追求与心理认同,是一种无坚不摧的精神道德力量。在当时环境污浊、疫病流行的背景下,把卫生工作提升到爱国的高度来重视,充分显现了这项运动的重要性;“卫生”点明了工作内涵,即通过一系列公共卫生社会行动预防疾病,保障人民大众健康;“运动”阐明了工作方法,强调公共卫生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必须充分发动,人人知晓,人人参与。

  由此可见,爱国卫生运动就是抓住健康问题的社会根源,以大卫生观、大健康观为指导理念,通过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和大规模的社会动员,以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携手并进的健康共治路径来解决国民健康问题。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heiqu.com/230055bf3bf38f5e739a7443f2284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