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滨州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抢抓新机遇,应对新挑战,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大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滨州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70年春华秋实,滨州发展成就巨大:
经济总量更大了——国内生产总值,从建国初期1952年的1.4亿元,到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5.6亿元,再到2012年的1987.73亿元,2018年实现2640.52亿元。
地方财政更强了——地方财政收入,从1952年的0.25亿元,到1978年的1.5亿元,到2012年的150.46亿元,2018年达到240.54亿元。
人均水平更高了——人均GDP由2001年的8466元,增长到2018年的6740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6302元增长到2018年的3504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455元增长到2018年的16061元。
经济结构更优了——继1992年实现产业结构的历史性跨越,三次产业比例达到32.5:40.4:27.1后,2018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例进一步调整为8.8:44.9:46.3。从“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三二一”, 三产占比首次超过二产,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首要力量。
通过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滨州更加注重发展质量
发展就是一个不断点题、破题和解题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滨州的发展势能蓄积壮大、地位形象显著提升、影响力不断扩大。
这些年的发展,是注重速度、更注重质量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追求速度与质量的统一,运行态势平稳,增长速度较快,经济结构协调,保持了平稳增长、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看农业,我市以生态水系构建为突破口大力实施“林水会战”, 以“水系生态、绿色生态、农业生态、乡村生态、路域生态”五大工程为抓手,全力推进“粮丰林茂、北国江南”建设。现代农业方兴未艾,不仅实现粮食生产连续十七年丰产丰收,粮食产业“滨州模式”全国推广,而且在深层次上引发了城乡生活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
看工业,工业体系向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纺织为支柱的多元化重型化转变,“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五大新兴产业”逐步构筑起独具特色的工业格局。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全面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滨州工业大数据服务中心上线运行,标志着大数据、云计算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开启了滨州工业发展智能新时代。
看现代服务业,近年来,滨州市服务业在经济稳中有进和结构调整中的引领作用凸显,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借助“互联网+”,滨州不仅与华为、京东等行业巨头牵手,而且以博兴县锦秋街道为代表的一批特色电商小镇相继崛起,大企业、小乡镇如鸟之双翼,助力滨州现代服务业在互联网的天空飞得更高。
这些年的发展,是苦练内功、更善借外力的发展——
改革开放,让滨州与世界互联互通、深度融合。实现滨州新时期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改革创造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以开放赢得后发赶超的历史机遇。必须刀刃向内,以深化改革扩大宽领域开放,“先人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努力将滨州市打造成全省“行政审批事项最少、时限最短、收费最低、评审评估最快、服务最好”的城市为目标,着力加强营商环境建设。2012年9月28日,滨州市政府与北京市政府一起获得了首届中国“阳光政府奖”。优越的软环境,已经成为外地客商来此投资兴业的重要考虑因素。
从招商引资,到双招双引,多年深耕不辍,滨州已有13家境内外上市企业、150家外资企业在这里落地扎根;2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这里投资设厂。企业在开放发展中蜕变,地方在开放发展中富强,个人在开放发展中受益,观念在开放发展中更新。
这些年的发展是发挥优势、更是弥补短板的发展——
近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兴市”、“三产活市”、“科技强市”、“生态立市”。一个个战略决策背后,不难揣测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在思考一个严肃命题:怎样在保持现有优势的情况下,突破“路径依赖”和补齐“木桶短板”,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去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