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 webpack 文件打包机制(小结)(8)

可以看出,原本基于回调函数的方式已经变成基于 Promise 做异步处理,另外添加了 onScriptComplete 用于做脚本加载失败处理。

在 webpack1 的时候,如果由于网络原因当你加载脚本失败后,即使网络恢复了,你再次进行某种操作需要同个 chunk 时候都会无效,主要原因是失败之后没把 installedChunks[chunkId] = undefined; 导致之后不会再对该 chunk 文件发起异步请求。

而在 webpack2 中,当脚本请求超时了(2min)或者加载失败,会将 installedChunks[chunkId] 清空,当下次重新请求该 chunk 文件会重新加载,提高了页面的容错性。

这些是我在打包文件中看到主要的区别,难免有所遗漏,如果你有更多的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webpack2 如何做到 tree shaking?

什么是 tree shaking,即 webpack 在打包的过程中会将没用的代码进行清除(dead code)。一般 dead code 具有一下的特征:

  1. 代码不会被执行,不可到达
  2. 代码执行的结果不会被用到
  3. 代码只会影响死变量(只写不读)

是不是很神奇,那么需要怎么做才能使 tree shaking 生效呢?

首先,模块引入要基于 ES6 模块机制,不再使用 commonjs 规范,因为 es6 模块的依赖关系是确定的,和运行时的状态无关,可以进行可靠的静态分析,然后清除没用的代码。而 commonjs 的依赖关系是要到运行时候才能确定下来的。

其次,需要开启 UglifyJsPlugin 这个插件对代码进行压缩。

我们先写一个例子来说明:

// src/es6/pageA.js
import {
 utilA,
 funcA, // 引入 funcA 但未使用, 故 funcA 会被清除
} from './js/utilA';
import utilB from './js/utilB'; // 引入 utilB(函数) 未使用,会被清除
import classC from './js/utilC'; // 引入 classC(类) 未使用,不会被清除
console.log(utilA);

// src/es6/js/utilA.js
export const utilA = 'util A';
export function funcA() {
 console.log('func A');
}

// src/es6/js/utilB.js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
 console.log('func B');
}
if(false) { // 被清除
 console.log('never use');
}
while(true) {}
console.log('never use');

// src/es6/js/utilC.js
const classC = function() {} // 类方法不会被清除
classC.prototype.saySomething = function() {
 console.log('class C');
}
export default classC;

打包的配置也很简单:

const webpack = require('webpack');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module.exports = {
 entry: {
 pageA: path.resolve(__dirname, '../src/es6/pageA.js'),
 },
 output: {
 path: path.resolve(__dirname, '../dist'),
 filename: '[name].[chunkhash:8].js'
 },
 plugins: [
 new webpack.optimize.CommonsChunkPlugin({
  name: 'manifest',
  minChunks: Infinity,
 }),
 new webpack.optimize.UglifyJsPlugin({
  compress: {
  warnings: false
  }
 })
 ]
}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heiqu.com/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