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海参遇高温死亡难题

  编者按 2013年以来,夏季的连续高温天气给我国海参养殖业带来不少损失,如何破解海参高温灾害防控难题迫在眉睫。在广大水产科研人员中,有一位年轻人,以破解海参高温灾害防控难题为己任,投身于海参养殖科研一线,他就是李彬。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李彬和他所在的团队终于选育出了抗病耐高温国审水产新品种“参优1号”,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刺参池塘养殖高温灾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11月29日,李彬获得了“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的荣誉称号。


  “我永远忘不了2013年的高温天气对海参产业造成的打击。”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彬告诉记者,夏季光线射入池塘使得水温升高,水温在28℃就达到了普通海参品种的适应上限,如果水温超过30℃就会比较危险。


  随着海参销路越来越好,原本许多不产海参的地区也开始养殖,前些年,山东省东营市建设了20万亩标准化海参养殖池塘,2013年,东营地区开始大规模收获海参。谁知那一年8月出现了连续异常高温天气,水温高于30℃以上持续20多天,东营养殖池塘的海参大批死亡。


  李彬和团队成员赶到现场后,看到养殖池里漂满了已死亡的海参,令人触目惊心。“本来应该收获的海参一斤就能卖100元,最终养殖户却血本无归。看到海参养殖户和养殖公司工作人员苍白的脸,我感到非常难受、心痛。从那时起,就决心一定要提升海参高温灾害防控的技术水平。”李彬感叹着说。


  除了东营,在山东的青岛和烟台,以及辽宁、河北等海参产区,都因为持续的高温天气而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灾害,造成百亿元的经济损失,沉重打击了海参从业者的信心。不过在坏消息铺天盖地而来的情况下,也有一丝光芒照进黑暗。


  原来,李彬所在的团队——棘皮类病害防控与遗传育种创新团队,从2006年就开始为我国选育抗病抗逆海参,2013年时,海参已经过7年的选育,品种虽然还未完全成型,但研究团队却发现这些实验的海参在当时的长期高温情况下成活率很高,耐高温性良好。


  最终,经过12年不间断地选育,整个团队在2018年终于选育出抗病耐高温水产国审新品种“参优1号”。据了解,该品种生长速度提高26.46%,成活率提高23.52%,耐高温阈值增加4.5℃,在水温33℃~34℃高温条件下表现良好。近两年共计推广“参优1号”幼体600多亿只,推广面积占全国主产区的1/3,成为海参产业主养品种。


  在历时12年的海参新品种选育中,青岛瑞滋集团有限公司为团队提供了一个拥有1600多平方米的刺参新品种选育实验车间,该公司总经理范瑞用对记者说:“为他们提供科研基地,虽然短期内我们直接减少了2000万元以上的收益,不过我看到科研人员每天都到一线去检查海参生长情况,连节假日都很少回家,我就觉得未来肯定能有所收获,果不其然,在海参新品种选育成功后,因其抗病耐高温的特性广受欢迎,海参养殖户纷纷从我们公司购买优质的海参苗种,公司的销路一下就拓广了。”


  除了从海参品种上解决高温灾害防控问题,李彬和团队还通过考察各个海参养殖基地,总结出了许多环境调控和工艺、工程改良的方案,比如加深养殖池塘水位高度、使用水色剂调节水的颜色、使用新型附着基、敷设遮阴网等,使得夏季的阳光更难射入水底,降低一定的水温。同时,2018年团队还研制出了刺参养殖池塘底部冷能气悬降温装备,让海参吹上“空调”,直接能使池塘底层水温降低0.9℃~4.3℃。同时,李彬和团队建立“抗逆新品种+环境调控+工艺优化”于一体的海参高温灾害综合防御体系。该方案被农业农村部采纳,并以指导意见形式向北方三省一市主管部门发布,同时入选2019年农业主推技术,为突破海参养殖高温灾害瓶颈、实现产业二次振兴做出了突出贡献。


  针对海参产业存在的养殖模式单一、工程化水平低、工艺技术落后等关键问题,通过产学研合作,李彬和团队率先构建池塘工程化、浮筏吊笼和浅海网箱三种新型养殖模式,并研发出多种益生菌剂,建立施用工艺,通过专利转让、技术帮扶等形式开展技术示范与推广,为实施海参绿色养殖提供技术支撑。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544bd9879a770ee523f784e96dde8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