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缺药的保供稳价,既是民生问题,亦是市场问题,不仅患者关心,药品生产行业同样关注。这几年来,短缺药领域乱象频发,一些企业独家供应以及罕见病药物在临床上持续涨价,在被患者诟病的同时,也受到监管部门持续监管。
此前由于溴吡斯的明片价格便宜、药效不错,很多患者为它取了一个“亲民”的名字叫“小明”。但是现在,有些患者却认为“小明”的价格并不“亲民”了,短短两年多时间,涨幅接近100%。
46岁的金先生家住北京,身患重症肌无力长达6年,他提供的购药记录凭证显示,2017年4月,溴吡斯的明片(60mg,60片/瓶)的价格仅为28元;7个月之后的11月再去购买时,价格涨至42.5元。距此两年后的2019年11月,购药记录显示,这款药已涨至55.25元。
金先生方面购买的溴吡斯的明片价格与贵州省保持一致。2019年11月14日,贵州省药品集中采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短缺药品清单(第二批)》,溴吡斯的明片赫然在列,且价格与上述金先生在北京医院内购药价一致。
溴吡斯的明片的销售人士表示,“公司执行的是全国统一价。”北京、贵州两地的患者数量、配送距离等实际情况均不一样,溴吡斯的明片的价格却保持一致,企业到底最终能不能赚钱,能赚多少钱,外界不得而知,1℃记者亦无从查证。
此前,有医药行业人士告诉1℃记者,在法律规定中,招标主体是医疗机构、招标后购买药品的也是医疗机构, “药品销售其实是一个市场行为,实际‘购货方’是医院,‘买货方’和‘使用者’都是患者。”
这也是企业对短缺药品种生产供应意愿不强烈的主要原因。“有些低价药品,不说赚钱,不亏钱就已经很不错了。”对此,有市场人士呼吁,短缺药品的价格管理上,应该实现市场与民生的平衡。
今年以来,在保障临床短缺药品供应方面,国家政策的监管措施持续放宽,以刺激企业的生产、销售积极性。此前对国家和省级短缺药品清单中的品种,允许企业自主合理定价、直接挂网招标采购。
最近的12月6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印发《关于做好当前药品价格管理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通知又进一步明确,对于国家和省级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工作会商联动机制办公室短缺药品清单所列品种,允许经营者自主报价、直接挂网,医疗机构按挂网价格采购或与经营者进一步谈判议价采购。
上述《意见》通知进一步放开了价格限制,允许企业“自主报价”,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自主”背后仍受到诸多限制。
“过去是招标定价,企业议价能力有限,现在自主定价,相对可以保障自身利润的同时上报合理价格,但是企业最终还是面临被动‘压价’的局面。”多位不愿具名的企业销售人士表示。
比如,最近的12月12日,甘肃省发布《关于公布2019年短缺预警药品应急磋商和市场撮合成交结果》,共有138家企业301个药品申报符合资质要求进入磋商撮合评审程序,共成交137个药品。“此次磋商撮合的原则一是降低价格,二是保障供应。” 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局相关人士表示。
本次磋商撮合,采购部门听取了企业自主申报价格,但依然有进一步核查。上述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局相关人士称,此次磋商撮合的药品价格,系综合了企业自主申报价格、医疗机构上报的最近3个月药品价格,以及委托第三方核查数据等信息。
此次《意见》明确指出,省级医疗保障部门指导药品招标采购机构完善直接挂网采购工作规则,“既要完善价格监测和管理,也要避免不合理行政干预。”
“以前的招标采购其实也是企业自主定价,但是多个企业上报各自的品种,按照低价者中标的原则,最终录取最低价的企业,高价药品则被排除在采购名单之外。” 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史立臣告诉1℃记者,此次自主定价与原来的招标采购基本没有区别,要解决短缺药品采购的难度很大,所以配套政策得有,而不仅仅是提个说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