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首批雙創基地﹐武漢東湖高新區已成為全國改革創新的前沿﹑科技孵化的搖籃﹑就業宜居的優選以及人流﹑車流﹑物流高度聚集發展的中心。當前﹐東湖高新區仍然處在大建設大發展的新時期﹐機動車和駕駛員增勢迅猛﹐道路通行壓力巨大﹐交通擁堵﹑行車難﹑停車亂等“城市病”日益凸現。
東湖高新區交通大隊科學分析違法造堵﹑事故添堵﹑施工必堵等造堵原因﹐改痛點﹑破堵點﹑治亂點﹑解難點﹐5月6日﹐在湖北省武漢市“主動作為快干實幹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動員大會”上﹐東湖高新區交通大隊從全市26621家參評單位中脫穎而出﹐獲武漢市2019年度中層處(科)室類“十優滿意單位”。
從昔日雙評議“十差單位”﹐到如今的“十優單位”﹐短短一年多時間﹐東湖高新區交通大隊大力推行的“主動警務﹑感知警務﹑街面警務﹑民生警務”等現代化智能治理措施﹐成效彰顯。
破解高新區交管難題﹐創新社會治理必須依托智能交通﹐依靠創新驅動。在市公安局“數字警營”總體框架下﹐東湖高新區交通大隊按照交管局智能交通建設的要求﹐積極爭取管委會支持﹐先後投入2.5億元﹐建成“全感知﹑全智能﹑全生態﹑全場景”的智慧交通多維感知網絡﹐全面提昇主動預防﹑精准管控﹑高效服務能力水平。
在前端﹐轄區內建有區控信號燈543處﹑電警474處﹑卡口371處﹑各類監控791處﹐誘導系統49處﹐做到信號燈﹑電子警察視頻監控基本“全覆蓋”。
通過警企協作打造的國家城市道路交通裝備智能化武漢分中心﹐利用AI技術﹐實現對擁堵事件﹑異常停車﹑事故﹑拋灑物﹑佔用非機動車道﹑路障等20余種事件自動檢測﹐智能關聯﹐實時預警。
在後端﹐接入公安﹑園區﹑智慧社區﹑有軌電車等多方數據資源﹐搭建視頻作戰平臺﹐集成事件檢測﹑視頻作戰﹑智能運維﹑效能評估等功能﹐實現警務由被動應對向主動預測﹐從事後追溯向源頭防控轉變。
融合互聯網﹑公安交管﹑公共視頻﹑電子標籤﹑智慧社區等多方海量數據﹐建成態勢感知平臺﹐進行城市級交通分析﹑問題診斷﹐快速精准制定治堵策略﹐自動生成信號控制方案﹐實現全區域信號控制的自動優化﹐基本消除轄區周期性堵點﹐主幹道交通平均車速提昇26%。
此外﹐東湖高新區交通大隊從實際出發﹐圍繞街道行車狀況綜合治理。如推出在珞喻東路試行潮汐車道﹑在珞喻路關山大道路口推行借道左轉﹑在渣土車出行較為集中的鳳凰園二路等4個路口安裝10套“雙向攝像頭”抓拍﹑推行交通事故處理“8+X”模式﹐引入法院﹑檢察院﹑保險等多方資源......等等一系列措施﹐大大減少了市民行車通行時間。
通過建立實施警力下沉機制﹑“情指勤督”運作機制﹑隊所聯勤機制及3D安保平臺﹐推出點巡結合﹑警輔結合﹑晝夜結合等新一代勤務模式﹐提昇了警力投放數﹑違法查處量和事故快處率。
與此同時﹐交通大隊深化交管“放管服”改革舉措﹐建成民意警務平臺﹐收集城市留言板﹑市長專線﹑網上輿情等群眾反映問題﹐並制定雙評議“七個三”硬措施﹐建立政務服務﹑違法處理﹑車駕管業務等15個制度規定﹐真正落實“網上辦﹑馬上辦﹑一次辦﹑就近辦”﹐通過暢通民意辦理渠道﹐將“雙評議”與公安交管業務工作﹑隊伍建設深度融合﹐切實有利於民。
新冠肺炎疫情戰役打響以來﹐交通大隊各級領導衝鋒在前﹐全警全員堅守崗位﹐24小時戰鬥在疫情防控一線﹐全力以赴做好8個進出城封控道口﹑3所方艙醫院﹑5家定點救治醫院﹑3個隔離學校﹑33家隔離酒店及36家援漢醫療人員駐地酒店等交通防控﹑交通安保工作﹐確保了轄區交通安全大局平穩﹐展現了疫情在前﹑漢警不退﹑交警當先的良好形象。(王小英 王彥)
[ 責編﹕武玥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