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瑞浦方面表示,2016年,公司与客户A建立合作关系,着手为其开发多种高难度的模拟芯片,并于2017年底获得客户A合格供应商认证;2018年底,因产品综合性能和稳定性等方面获得客户A认可而开始被其采购;2019年度,随着双方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客户A向公司的采购开始放量,成为公司的第一大客户。
这家神秘客户又是谁?尽管思瑞浦表示已申请豁免披露重要客户,但查询招股书发现,在思瑞浦的几大关联方中,有大量采购能力的唯有华为,因此客户A不出意外应是华为。
换言之,正是在华为的助力下,思瑞浦一扫此前的亏损,这也是思瑞浦申请科创板上市的底气所在。
招股书显示,此次申请科创板上市,思瑞浦拟募集资金8.5亿元,发行股数不低于2000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比例不低于25%。由此计算,思瑞浦上市后市值将超30亿元,与灿勤科技一样,将为哈勃投资带来数倍的回报。
华为密集投资半导体:一年至少12笔
不做财务投资,生存为第一目标
如今,华为围绕半导体产业链的投资版图已经不再是什么秘密。
2019年4月,哈勃投资悄悄注册成立,这家以太空望远镜命名的投资机构,其作用就是为华为探索新的可能性。这也一举打破了外界对于华为“不做股权投资”的固有印象,相反的是,哈勃投资的出手节奏相对较快。
公开信息整理显示,哈勃投资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已至少投资12家半导体产业链企业,总投资超2亿元。其中下注最大的是灿勤科技,约占投资总额一半,为1.1亿元。
除去未公布持股比例的好达电子、纵慧芯光和东微半导体,哈勃投资对于庆虹电子的投资比例最高,达32.14%。而其他公司的投资比例均不超过10%,最低仅有3.67%,为深思考人工智能。
可以看出,与互联网巨头投资单个项目动辄以亿计算不同的是,哈勃投资目前来看比较“克制”,并且是配合华为的供应链布局在投资,被投企业中灿勤科技、思瑞浦、纵慧芯光均是华为的供应商。
而从企业主要产品来看,哈勃投资覆盖了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晶圆级光芯片、电源管理芯片、时钟芯片、射频滤波器、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且多家企业主打自研高新技术,在各自的细分领域里均有一定的优势地位,堪称“隐形冠军”。
以纵慧芯光为例,该公司是目前为止全球可实现VCSEL芯片量产的仅五家厂商之一,是中国第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VCSEL芯片公司。而VCSEL芯片主要应用在手机人脸识别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还有山东天岳,该公司主要生产的碳化硅半导体材料,是被形容为继硅、砷化镓半导体之后最新发展起来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对于5G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在这一系列投资的背后,不难看出华为对于供应链投资的态度正发生微妙的变化。
此前,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明确表示:“我们原则上不对外进行投资,投资就意味着终身要购买她的东西,因为她是我的儿媳妇。我们现在就是见异思迁,今天这个好就买这个,明天那个好就买那个。”
并且《华为基本法》第三十七条还规定:我们中短期的投资战略仍坚持产品投资为主,以期最大限度地集中资源,迅速增强公司的技术实力、市场地位和管理能力。
然而,尽管过去十年华为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超过6000亿元,但这对于华为来说还远远不够。受到海外政策的影响,2019年华为海外业务中欧洲中东非洲收入2060亿元,同比微增0.7%,美洲收入增长9.6%达到525亿元,亚太收入降低13.9%,为705亿元。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对此坦承:“我们要重构供应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追求和此前一样的净利润率。要先补供应商的洞,以生存为第一目标。”
基于此,华为开始转变态度,加速寻找供应链国产替代解决方案,而哈勃投资则是重要的寻找途径之一。天眼查显示,华为已经将哈勃投资最初的的7亿元注册资金,在今年1月增至17亿元。由此可见,哈勃投资已经成为华为投资布局中的重要板块。
一位接近华为高层的士曾对投资界表示,华为投资不是出于财务投资目的,而是其构建产业生态布局的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