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村中村”來了“牽頭人”
越西縣探索“聯合組團”片區治理模式,破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治理難題——
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和社區治理,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是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中,增加就業、發展產業之外的另一道重點難題。
目前,涼山州越西縣已完成130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搬遷入住,其中69個安置點涉及跨鄉鎮搬遷,形成一個個“鎮中鄉”“村中村”。由於搬遷群眾戶口尚未遷移,安置點一時面臨“兩頭管”,給群眾日常生產生活帶來不便。為破解安置點治理難題,越西縣今年5月底開始探索“聯合組團”片區治理模式。
難題
“兩頭跑”群眾累,“兩頭管”干部累
“剛搬來時,還要回老家看病。”6月19日,在位於新民鎮安置點的新家裡,瓦曲覺鄉河西呷多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吉足拉比說。
近年來,瓦曲覺鄉、白果鄉等7個鄉的5000余名貧困群眾,陸續搬遷至新民鎮,分布在15個集中安置點。
吉足拉比和河西呷多新村村民一起,搬遷安置在新民鎮馬廠河壩。瓦曲覺鄉鄉長林春說:“由於搬遷群眾戶口尚未遷移到新民鎮,且貧困戶健康檔案此前也在老家,免費體檢、醫療報銷等剛開始都要往老家跑。”
“孩子上學也復雜。”新民鎮黨委書記鄧軍補充說,按照此前要求,搬遷群眾子女原則上在戶籍所在地讀書,若要在新民鎮讀書,就需兩地開証明:遷出地証明有此人,遷入地証明在此居住。辦理相關教育費用減免手續也需“兩頭跑”。
“兩頭跑”群眾累,“兩頭管”干部喊累。由於安置點是從一個鄉鎮搬遷到另一個鄉鎮的土地上建設的,目前又屬於遷出地管理,因此治理差異大。鄧軍說,新民鎮幾個安置點,在土地協調、集體經濟發展等方面也存在難題。
記者走訪了解到,這些難題普遍出現在跨鄉鎮搬遷安置點上。由於遷出群眾多分散安置在幾個不同鄉鎮,一些遷出地的鄉鎮干部常常多地奔波,費時費力。
探索
成立臨時黨工委,推動“聯合組團”片區治理
“明確‘牽頭人’,是安置點治理的核心。”越西縣委組織部基層治理股股長李超拿出一張白紙,在上面畫了4個圈和幾個箭頭,示意搬遷分布情況,邊畫邊介紹。
5月底,越西縣開始探索“聯合組團”片區治理模式,按照安置點分布相對集中原則,在遷入人口較多的新民鎮、大瑞鎮、南箐鎮、越城鎮,分別建立“聯合組團”片區,成立臨時黨工委。
4名縣委常委任臨時黨工委書記,4個遷入地的鎮黨委書記任常務副書記,遷出地鄉鎮黨委書記任委員,將全縣搬遷較為集中的15個鄉鎮、48個安置點、1500余戶、6000余名搬遷群眾納入管理服務。
“我們鎮涉及7個遷入鄉。”鄧軍說,5月底,新民鎮“聯合組團”片區治理臨時黨工委一成立就召開聯席會議,明確各自職責分工及下一步重點工作。“第二次聯席會議即將召開,將研究解決安置點水電、衛生等管理事項。”現在安置點治理有了“牽頭人”,力量集結、調動,措施研究、安排的效率都大大提升。
6月19日,鄧軍的辦公桌上擺放著一疊簡歷資料。這幾天,他正組織新民鎮干部挑選3名業務精、能力強的干部,組成新民鎮安置點工作專班。
按照臨時黨工委要求,各遷入地鄉鎮黨委選派3名干部組成工作專班,涉及搬遷村明確1名駐村工作隊員,點對點聯系溝通,共同推行“人地分離”便民服務托管代辦。
“變化很大。”鄧軍說,經新民鎮工作專班和搬遷村駐村工作隊員溝通協調,搬遷群眾健康檔案等醫療資料實現遷出地與遷入地互認,看病、報銷、體檢都可在新民鎮進行。同時,孩子也可順利在新民鎮上學,幫扶干部收齊資料后,統一為群眾辦理戶籍証明、居住証明等資料。
方向
探索遷入地“一章辦理”,安置點治理與撤鄉並鎮銜接
幾天前,得知河西呷多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海來質子想給孩子申請貧困生助學金,新民鎮工作隊隊員、幫扶干部曲莫伍且上門拿了資料,幾天就代辦好了。
“一些証明資料還是需要遷出地、遷入地兩邊蓋章。”鄧軍說,臨時黨工委正在探索,按照有關要求實現遷入地“一章辦理”。
目前,4個臨時黨工委正在研究,爭取將更多搬遷群眾“人地分離”事項逐步納入遷入地托管代辦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