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文脉】白坭祠巷陈氏大宗祠:曾经显赫气派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韬远 通讯员 房国辉

  作为岭南文化名城的佛山,如今仍旧保留着数以千计的宗族祠堂。而在诸多祠堂当中,位于佛山三水白坭祠巷陈氏大宗祠可谓是不容忽视的一座。这间拥有500多年历史的陈氏大宗祠,占地10亩,不仅面积上雄冠佛山的大小祠堂。祠堂门前排列整齐的54块功名旗杆依旧威武矗立,显示着宗族历史上走出的人杰,文经武略于青史留名。而祠堂里收藏的陈氏宗谱,也完整记录了祠巷陈氏家族700年的历史与传承,更是殊为珍贵的历史见证。

  世易时移,各地曾经香火鼎盛的祠堂都难免沉寂。这座老祠堂却有幸借助当地“祠堂+文化”的建设契机,变身为白坭乃至三水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间,成为祠堂活化的楷模,又显出勃勃生机。

  祠堂记录一族先人传奇故事

  南宋末年,宋朝进士、大理寺评事陈规为躲避战祸,携带家眷一路南下,最后来到白坭西江边上落脚。彼时的西江波澜壮阔,江畔水草丰美,陈家人成为这片土地上最早的居民之一,聚居在西江的东西两岸。

  由此开始,陈氏族人在白坭西江边繁衍生息。200多年后,人丁兴旺,族人开始筹备建立祠堂。明朝正徳六年(1511年),位于西江岸边的陈氏大宗祠落成。经过几次修整,祠堂便形成如今这一气派恢弘模样。祠堂整体占地10亩,拥有四进规格、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在佛山现存祠堂中可谓是首屈一指。

【佛山文脉】白坭祠巷陈氏大宗祠:曾经显赫气派旧祠堂变身公共文化新空间

陈氏大宗祠气势恢宏

  一座祠堂的规模证明着一姓家族历史的显赫。不过,最让陈氏家族的子孙们自豪的却是祠堂建筑背后承载下的先人故事与精神。

  据陈氏后人陈达荣介绍,宗祠大门上牌匾上的“陈氏大宗祠”五字,是宗祠的镇祠之宝,五字出自明代硕儒陈白沙之手。相传,明代著名的理学家陈白沙,经常在三水一带游学,他门下一得意门生陈冕,便是白坭陈氏族人。在筹建家族祠堂时,陈氏族人特地邀请陈白沙先生为其宗祠题字。陈白沙先生欣然应许,亲笔题写了陈氏大宗祠几个大字,并一路传承至今。时至今日,家族先人与当世大家陈白沙的渊源,仍旧是当地老人最为津津乐道的故事。

  除了匾额之外,祠堂中另一件“珍宝”便是其中的接旨亭。接旨亭位于祠堂二进处,记录着陈氏另一位名人——清末抗法将领陈朝纲的传奇故事。在崇尚礼法的旧社会,这一含义特殊的建筑并非随意建造。在佛山的祠堂中,几乎少有接旨亭。为何陈氏大宗祠中却可修建此亭呢?原来陈氏族人陈朝纲曾随名将冯子材前往广西并在帮助越南抵抗法国侵略者的战争中牺牲。清廷为表彰陈朝纲的忠义勇猛,捍卫了国家尊严的精神,而派钦差送葬,诰封陈朝纲三代,并为其建将军家庙。由此,祠堂之中特建接旨亭,宗祠前,竖立着刻着陈朝纲所获殊荣的旗杆石。

  一匾、一亭,一文一武,记录着一代陈氏族人的赫赫功名,也时刻提醒着后人们继往开来。

  族规族训教后人好学向上 

  如今,走进陈氏大宗祠,一张长达150米的挂帘尤其惹人注目。这其实是一份族谱,近代的陈氏族人将由古至今形成的17本族谱编译整理而成的,方便本族后人查阅。

  这份族谱不仅将先人们从何而来、于此繁衍生息的全过程,还详细写明了规范家族道德秩序的族规、族约。实际上,宗祠在过去不仅是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承担着重要的地方管理和教育功能。诞生于宗祠的族规族约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独特的作用与深刻的意义,在陈氏大宗祠中仍然能清楚的窥见其面貌。

  陈氏祖先陈白峰在担任族长期间,十分重视家风家训,他曾修订陈氏家规家训40多条,在日常行事上、公共秩序、家庭伦理里都有着公道的使人信服的见解。“这40多条家训还得到了当时的侍郎的赞许,并且推广至广东十郡全省学习。”陈达荣在整理家族旧事中曾了解到。

  《陈氏大宗祠家训》之中明文记载,“学文者,不操纵文章文字搬弄是非,为官者,不仗恃权力欺压他人,行商者,不欺行霸市,催征租税者,不迫害良民;士农工商应一艺,毋以游乎色荏为心,毋朋歌布饮为乐,毋以赌博为生等。”“款待宾客,只在意之诚否,不论物之厚薄”……

  族谱中明确记载着陈氏家训要求族人要扬善惩恶、尊老恤幼、族人读书免费等。同时,族谱还规定了考取功名有多少奖励,老人60岁以上可以领取多少津贴,违反规定将受到什么样的惩罚等。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7a09a602ebc173ebbc80f1618a4684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