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对李玉秀来说,教师队伍的配备着实并非易事,“临近开学,才总算通过招聘和抽调双管齐下的方式解决了师资缺口问题。有了老师还不够,还需要利用中午孩子睡觉的时间持续进行业务培训。从最基本的作息安排,到桌子几块抹布怎么擦,都要手把手地教。”
3000平方米
办公楼腾退创空间
“一二三,茄子!”上午10点多,位于中国科学院第三幼儿园北一街分园四层的功能教室热闹非凡。照相馆里,两名小摄影师正举着儿童相机,为身穿少数民族服装的小伙伴拍照;斜对面的服装设计室里,五个小裁缝忙着给圣诞老人做衣服;走廊尽头的皮影剧院里,十多个小观众坐在台下欣赏同伴带来的皮影表演;而走廊另一侧拐角处,五个小画家立于画架前专心创作……
这些孩子是今年新入园的小班幼儿,旁人或许很难想象,孩子们所在的活动室曾经是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办公室。
“中关村地区学前学位一直十分紧张,迫切需要通过办园来增加供给,北一街分园的成立,正是中科院、海淀区教委和中关村街道三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中国科学院第三幼儿园园长刘乐琼表示,在上级单位中科院行政管理局的协调下,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腾退了办公楼,一期便带来了3000多平方米的办园空间,新增大约240个学位。
“办公室的设计格局与幼儿园教室的要求并不一致,这就需要因地制宜,灵活应用。”据刘乐琼介绍,一到三层大小适中的房间通过两两组合,分别充当一个班的活动室和睡眠室;相对宽敞的大房间则被改造成图书室和舞蹈室;四层房间大小不一,再加上楼层偏高,因此适合作为彰显“科学与艺术同行”特色的功能教室。
尽管一次性多出8个小班,但刘乐琼并不担心师资问题。“中国科学院幼儿园总园一直坚持集团化办园,仅中科院第三幼儿园在中关村地区就有四个园址,学生数量1300多人,教职工达到240多名,从中抽出8个有经验的老师作为班主任不算困难,而总园每年还在不断招聘新人,进行系统化培养,满足各园的需要。”
刘乐琼表示,北一街分园南侧的办公楼也已完成腾退,下一步会进行改造,将再创造出2500平方米左右的办园空间,为中关村地区提供更多学位。
盘活更多资源 做好动态调整
在高国华看来,新扩的一个班级仍然可能无法满足需要,“南边三个新增小区的入住率越来越高,生源也会随之增加,如果能把旁边闲置的锅炉房也加以改造,应该可以提供更多学位。”高国华相信,盘活更多资源也能进一步产生规模效应,让园内优质的教师资源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而这将比毫无根基的情况下新建园所要更有效,也更可靠。
作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在一线工作13年的80后男生,刘乐琼坦言近年来的各项政策举措正在让学前教育发展前景逐步向好,但他更关心新扩园所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一次性改建投入固然重要,但后期如何做好动态性调整也很关键,大家可以共同推动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从而保证学前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本报记者 宗媛媛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