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不等于狭隘民族主义

原标题:爱国主义不等于狭隘民族主义

  【摘要】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爱国主义不等同于狭隘民族主义,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高度警惕将爱国主义混同于狭隘民族主义的误区。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的区别

  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就像阶级和国家最终都会消亡一样,爱国主义有朝一日也会消失,被未来的建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基础之上的国际主义所取代。但是,目前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还不具备这种客观条件,爱国主义的价值观念在今天的时代条件下还具有积极意义和进步意义,它仍然是在一个国家内,把来自不同种族民族、不同阶级阶层、不同党派团体的人民大众凝聚起来,为着实现一个共同认可的目标而团结奋斗的一面伟大旗帜,因此不应该被淡化,更不应该被贬低。多年来,我们在宣传教育中,始终强调的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在这里,要注意区分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这三个不同的概念,切不可混淆或被别有用心的人所误导。

  爱国作为一种情感,是人类自国家产生以来对自己祖国持有的一种最深切的政治情感,这种深切的政治情感背后,是对国家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说:“除了法国引起我的兴趣和感情以外,我再没有别的兴趣和感情。”而“爱国主义”这个词汇,晚近才比较通行,但从它所表现的爱国情感和内涵的爱国观念算起,大概同国家政权的存在一样古老。爱国主义的要义是忠诚地热爱自己的祖国。“力行者令人起敬,背反者为人所不齿”,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例如,法国的贝当元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的民族英雄,但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向德国投降,组织了傀儡政府,法国人民至今也不原谅他。这也说明,西方国家标榜自由,但这种自由并不包括不爱国的自由。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都表明,爱国主义是自有国家产生以来人类文明社会所拥有的共同价值。

  民族主义观念是近代以来在西方世界才开始出现的,它强调民族认同、民族独立、民族自决等。孙中山将这一观念引入了中国,提出了“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问题。孙中山所主张的民族主义,最早只是“驱除鞑虏”、反对满清,后来发展为“五族共和”的思想。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中宣告:“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不仅激发起五四爱国运动,而且也刺激了一直对帝国主义抱有某种幻想的孙中山,使他意识到帝国主义就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敌人。于是,孙中山的民族思想由国内民族革命转变为明确具有整体对外性质的反民族压迫的反帝革命。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对民族主义进行了重新解释:对外主张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对内主张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而此时,中华民族一体的观念,也开始得到社会各界包括少数民族中坚力量的广泛认同。从1931年开始,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华民族再次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重大历史关头。在空前的民族危机面前,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就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

  值得警惕的是,现在有一些学者和媒体,先是把爱国主义的政治情感与民族主义的政治思潮等同起来,然后再片面地把民族主义等同于盲目排外、狭隘自私的极端民族主义或曰狭隘民族主义。经过这样一番概念的偷换,就把爱国主义等同于我们所一贯反对的极端民族主义、狭隘民族主义了,于是,我们一讲爱国主义,马上就会有人将其斥之为民族主义,然后再列举一些极端民族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的表现和危害,去反对被他们扣上“民族主义”帽子的爱国主义。这样做,有的是犯了食洋不化的“洋教条”错误,用西方话语体系中的民族主义概念特别是作为一种政治思潮的民族主义,代替了我们长期以来所一直强调的爱国主义;还有的人是别有用心,通过反对所谓“民族主义”(其实是爱国主义)来否定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以达到西化、分化中国的目的,对此要高度警惕,并注意识别他们偷换概念的卑劣手法。

  爱国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意涵

  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当然,中国传统社会里所强调的爱国,是与忠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指向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的“家国”,这在“朕即国家”“家国同构”的时代是必然的。近代以来,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权思想的普及,传统的爱国主义内涵逐渐超越了传统的家国情怀,发展成为孙中山所倡导的“天下为公”的现代国家观念。此时的爱国主义,已经超越了个人、家族的小圈子,与现代国家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9bc86cc6e248374bd85ead539beb2a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