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什么“直通车”开车小能手的牛B效率,什么“钻展”小王子的高效投放性价比之类的投放技术,来说事儿,这不是你可以赖以生存的优势,更不是你可以去同质化产品竞争的优势。
先别说什么此类浅显的技术,在浩瀚的从业人群基数面前是个渣,就是某宝稍微改几个参数,修改几个政策,一切都得重新来。所以说技术、尤其是这种浅显的技术,可以了解,万不可太当回事的缘故就在这儿,一是太容易,二是时效性也太快。
至于为什么要刷单?
还不就是为了在一众同质化产品里,因为销量爆表、好评众多的因素,获得买家“从众心理”的青睐而选购吗?当然也还有平台和环境的因素,别人都在刷,你再坚持,无疑是自己找死。
某宝之类的平台电商,之前刷单确实好做,商家少、买家也没被各种稀碎平台瓜分走,况且平台相关规则也没完善,大把漏洞可以钻,大把流量可以抓,供远少于求,所以确实很好做。
但现在了? 两个字“呵呵”。
没办法,这个社会变化、更新换代的太快,老套路、老模式不更新,还想靠着老本儿吃饭,根本玩不转。
像之前“贵人鸟”之类的老牌子,老套路就是央视砸广告,名气口碑起来之后,再落实分销渠道。
市场缺口太大,竞争几乎没有,谁能先进来,谁就是王者,现在了?看看后期的某宝等平台,其实只不过是历史的又一次重演,不同的只是换了参演角色而已。
只做容易的事儿,只想简单花钱就可以买流量、买服务的搞定一切,在当下的市场竞争当中,其实早被淘汰了,因为只看本钱这个竞争优势的话,总有比你有钱的土豪。
那该怎么办了?我的想法建议是, 做IP、做粉丝、做内容;
当前国内产能严重过剩这是事实,花钱做广告,让自己出现在用户面前频率的高一点、出现的时间长一点,砸钱找刷手刷销量,打造自己打款的热销气场等等,有用吗?
貌似有点用,但问题在于,广告的成本过大,你投入在后端的售后服务,前段的产品更新升级、产品包装优化等等方面的投入成本就没了,那可真就是在温饱线上恶性循环的挣扎了。
其次,对于用户而言,对于消费者而言,实际体验只会越来越糟,因为钱花的越来越多,产品和服务的体验却越来越差,就算勉强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但也很难在当前这个同质化竞争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而做IP、做粉丝、做内容了?
明显不一样了,举个例子,哪怕这个东西某宝上到处都是,你还在犹豫观望,但你喜欢的明星刘亦菲推荐了下,或是稍微介绍了一下,你也许就马上去买了,这就是IP、粉丝的力量。
当然也许有人要说,这不就是明星效应嘛,明星的号召力自然不一样咯,其实意思是一样的。
举个例子:这是我日常监控的几个大号之一,从零开始运营了20个月,84W的粉丝,但70%以上的都是女粉;
(PS:为避广告嫌疑,马赛克处理了下)
这个牛人就是靠这个84W的大号,几乎养活了他大半个公司,从而还孵化了自己的几个零售品牌产品,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个什么事儿了?
1、粉丝的粘性和复购率;
不同于某宝等平台,多年生意做下来积累的用户量,其实并没有什么鸟用,因为你所谓的老用户,对你压根都没什么印象,重新唤起的成本高不说,转化效果也差。
其次某宝等平台,用户的购物习惯大家都懂的,大批量的都是通过搜索筛选,当然也有从收藏和购物记录里二次购买的,但对标这些KOL来说,这点复购的量完全不够看的。尤其是微信平台,大多在微信平台做生意的朋友都知道,微信的复购和粘性确实要比大多数电商平台强悍的多。
当然最重要的是,卖家们的最大的开销-- 广告成本,运营成本对标某宝等平台的成本,几乎少的可怜。
2、内容转化效果;
内容电商的转化效果有多强悍,不用我多说了吧,不是很了解的,我可以简单举个例子;
如果你要买手机或其他3C产品,是不是会习惯性的浏览一些数码产品评测的视频和文章?其中的佼佼者王自如,几乎已经被各大手机厂商包圆了,为什么?
因为他评测产品的好坏,已经很大程度影响了各大手机产品的销售效果,这就是我说的个人IP的力量。
这是个人IP下的内容转化效果,单纯从内容出发,其转化效果也是杠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