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军路上,丹心铁骨终不改

  【亲历者说】

  强军路上,丹心铁骨终不改

  ——听五位军人讲述奋斗报国的故事

  编者按:

  从革命战争到建立新中国,从屯垦戍边到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到深化军队改革、开启新时代强军之路,中国军人以赤胆忠心、崇高信仰筑牢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军魂。在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光明智库聚焦“奋斗强军”主题,邀请五位经历过不同年代的军人讲述奋斗经历,并请专家分析点评,以此致敬人民军队从筚路蓝缕到铸就辉煌的壮阔历程。

强军路上,丹心铁骨终不改

  7月18日,江西九江柴桑区江洲镇江新洲堤团洲村突发险情,陆军第71集团军某旅工兵连党员突击队迅速出动。新华社发

  抗美援朝老兵朱再保:“只要腿能走、眼不瞎,我就要干到底”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作为曾经参战的老兵,当年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情形仍历历在目。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951年2月,我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团的一员,准备入朝作战。这一年我23岁,还是“炮兵盲”的我接受了8个月近乎夜以继日的集中训练,最终以优异成绩毕业。

  1951年11月,我跟随16军入朝作战,任16军47师炮兵团侦察班长。1953年,我所在的炮兵团奉命参加7月13日晚9时发起的金城战役。总指挥部决定由我带领侦察与通信5人小队组成前进观察所,支援步兵24军47师某团3营。该营有1800多人,是正常步兵编制的3倍。实际上,该营是用身体蹚地雷的尖兵营,要为战役第二梯队扫清前进路上的障碍。

  那夜,大雨倾盆。敌人阵地前500米内布满了地雷,3营战士喊着响亮的口号冲向雷区,用生命蹚出一条血路,占领了敌人前沿阵地,保证数万大军安全挺进。最后,全营大部分战士牺牲了,只剩下30多人。这悲壮的一幕让我永生难忘,当时就下定决心:只要自己活着,就要对得起长眠于此的战友们!

  7月14日清晨,我正忙于向指挥部报告前方战况,与后续步兵指挥员协调工作。一位战友发现我右腿膝盖负伤了,我这才感觉疼痛难忍,无法行走。战争紧要关头,换人来不及,我绝不能撤!简单处理完伤口后,两个步兵轮流背着我,后来又找到工具抬着我,坚持战斗了15天。其间,我的伤口化脓,身体发烧,右腿肿得像小水桶似的,但我始终没有下火线。

  7月16日,党支部批准我成为中共预备党员。我激动地说:保证用鲜血和生命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我说到做到,在其后的战役中,我发现并消灭一个敌炮兵营阵地、一处坦克集结地、一个暗碉堡群。战后,炮兵团政治处向朝鲜劳动党中央申请,授予我“民族独立勋章”。

  1958年4月,我随志愿军凯旋回国。随后的时间里,我一边与病魔抗争,一边投入生态保护事业中,创办了湖南省首家环保民间组织——岳阳市环保志愿者协会,组织捐植“生命源林”近7000亩,累计植树100万株,还发动中小学生参与“绿色扶贫”,仅2018年至2019年就扶持岳阳县黄沙街村民种植茶林3600多亩,年产值2500万元。

  2019年,我被授予“全国模范退役军人”荣誉称号,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这是对我的莫大激励。作为一个老兵,只要腿能走、眼不瞎,我就要干到底,为祖国事业、人民福祉奉献余生。

  第一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老兵侯易:屯垦戍边,峥嵘岁月难磨灭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我今年92岁了,这首诗始终刻在我记忆深处,每次想起,总会心潮起伏。

  1949年9月,21岁的我从甘肃酒泉师范学院被特招入伍,成为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二军的一名士兵。同年10月,部队向西开拔,进驻南疆腹地阿克苏。为了巩固国防,解决军粮问题,时任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震将军命令战士,发扬南泥湾精神,在茫茫戈壁上铸剑为犁、屯垦戍边。

  那时候,大家每人分到一块荒地,每天在地里劳作十几个小时。每当到了饭点,肚子饿了,我就把随身带着的馍馍掰成两三块,放在前面还未开垦的土地上,等挖到它们跟前时再吃,以激励自己多开荒。在机械缺乏的年代,“坎土曼”(一种铁制农具)是垦荒的唯一工具。开荒的地方都是盐碱滩,坎土曼被用得卷刃了,就用石头砸平、磨快,继续用。一天下来,大家手上都起了泡,磨破后钻心地痛。每到夏天,新疆最高温度达40摄氏度,烈日下劳作会晒脱皮,感染后血肉溃烂;冬天的棉衣露着棉絮,几乎找不到一件完好的军衣。就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开垦出万亩良田,在戈壁滩上种出了小麦,不仅实现粮食自足,还运往内地。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heiqu.com/edbd83f9fb7b3c1485450cc66cf11f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