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河之省”如何破解山洪之困
“隐患在哪里”和“什么时候发生”仍是两大难题
阿坝州茂县沟口镇刁林沟7月25日发生泥石流,沟两侧群众住房被冲毁(8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海磊
8月21日凌晨3时50分左右,受近期连续强降雨影响,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富泉镇中海村6组发生山体滑坡,总方量约80万立方米,造成省道435线交通中断。目前已有7人死亡,还有2名失联人员正在搜救中。
位于长江、黄河上游,河流众多,四川被称为“千河之省”。近一个月以来,几轮强降雨导致四川多条河流超警超保,当地18日启动I级防汛应急响应,为有记录以来首次。严峻的防汛形势加上独特的地形地貌,四川山洪泥石流灾害高发频发。
由于隐患点多面广,资金投入大,在四川,山洪灾害面临巨大的工程治理需求。专家建议,应提高技防水平,统筹协调防洪与生态修复之间的关系,加强部门间协同配合,完善防御体系。
“5点30分疏散完,5点40分泥石流就下来了”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沟口镇镇政府前,刁林沟流向岷江,水流湍急。拉起的警戒线提醒着来往行人,不久前这里发生的惊险一幕。
“幸亏那十分钟!80户225人全部安全转移。”7月24日下午,沟口镇宣传员徐茂巧收到县上发的气象预警信息后,赶紧给辖区内7个村的监测员打电话,并将信息发到镇村干部群,又通过短信平台发给村民,提醒大家注意。
当晚雨一直下。25日,天刚擦亮,徐茂巧出门查看,“雨越下越大,从沟上面传来轰隆隆的声音。”意识到可能是泥石流,她和其他值班人员兵分几路,敲锣、喊喇叭让刁林沟附近的村民赶紧转移。
“5点30分疏散完,5点40分泥石流就下来了。”徐茂巧回忆道,湍急的洪水,夹着泥沙、石块等杂物不停地奔涌而下,护岸也被洪水侵蚀、冲垮。
由于转移及时,当天除了8户房屋、部分河道被冲毁外,刁林沟附近的长安村村民无一人伤亡。
四川是全国山洪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有防洪任务的河流就有3172条,山洪灾害危险区有28156个。4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里,38万平方公里是山洪防治区;183个县级行政区中,175个有山洪防治任务。
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长、四川省水利厅副厅长谭小平介绍,经过5·12大地震、雅安地震、九寨沟地震之后,很多山体被震松,沟内物源丰富,一旦遇到强降雨,山洪与泥石流往往同时发生。
“再加上汛期降雨量大,洪水来势猛,陡涨陡落,从降雨到山洪灾害形成历时短,成灾快。”谭小平告诉记者。
记者沿着213国道行进时,多次看到被雨水冲下的碎石,以及由此带来的交通阻塞。在部分路段,记者下车用手掰动石块,砂石立刻滚落。今年截至8月15日,仅阿坝州就发生大大小小山洪泥石流灾害132次。
山洪泥石流往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茂县凤仪镇壳壳寨村,村民梁维康家距离壳壳寨沟100多米,7月25日发生泥石流灾害时,水瞬间涨到胸口。他和家人来不及转移物资,连忙往二楼跑。泥石流过后,一楼全部被淹,“光淤泥就有80厘米厚”。
记者看到,贯穿该村的山洪沟沟口堆积着大量山石,不乏挖掘机大小的石块。部分砂石流入岷江,造成河道变窄,水位上升。据统计,此次山洪冲下的砂石多达40万立方米。
壳壳寨村党支部书记邓锡武说,山洪灾害还使全村1000余亩土地,和多个养猪场、养鱼场遭到破坏,村中自来水系统中断,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1500万元。
“幸亏有段堤防起了作用,泥石流没有改道,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邓锡武说,一旦转向,下面80户300多人将面临巨大威胁。
河流改道曾带来惨痛经历。6月26日晚,一场暴雨使曹古河成为凉山州冕宁县彝海镇大马乌村的“噩梦”——源源不断的洪水,夹杂着石块、泥沙、树枝,摧枯拉朽般向村子方向肆虐,所到之处一片狼藉。
全省3000多条山洪沟,只有88条进行了工程治理
目前,对于山洪灾害的防治主要是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群测群防等非工程措施和建设堤防、护岸等工程性措施。
2010年,我国启动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逐步建立起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