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ase读写流程分析

最近被大佬问到一个问题,hbase查询数据在最坏的场景下需要进行几次rpc,当时就懵了..下面主要对client端代码进行分析。阅读文章和看源码更配~

 

读数据 流程总览

1. 从zookeeper中获取meta信息,并通过meta信息找到需要查找的table的startkey所在的region信息

2. 和该region所在的regionserver进行rpc交互获取result

3. region server查询memstore(memstore是是一个按key排序的树形结构的缓冲区),如果有该rowkey,则直接返回,若没有进入步骤4

4. 查询blockcache,如果有该rowkey,则直接返回,若没有进入步骤5

5. 查询storefile,不管有没有都直接返回

 

client代码分析

hbase读数据除了直接操作hfile之外有3个入口,get(),batch()和scan(),get()相对而言就比较简单,找到对应的regionserver然后发rpc即可,batch()采用单rpc多action的策略流程和get()类似,下面主要对scan涉及的核心接口进行分析。核心接口有以下几个

Connection:负责和zk建立连接

Table:负责维护相关对象

ResultScanner:负责给使用者遍历纾解

Caller:负责调用Callable

Callable:客户端和hbase交互的主要接口

 

Connection

默认的连接器是HConnectionImplementation,可以通过配置`hbase.client.connection.impl`修改。核心思路是基于zk的watcher,保持长连接,然后获取hbase元数据

 

Table

table通过Connection.getTable()实例化,默认的实现是HTable。这个类比较简单,只是维护了针对hbase一张表所用到的对象。主要关注遍历的方法,通过HTable.getScanner()实例化一个新的ResultScanner,使用者通过ResultScanner迭代器遍历获取result数据。

 

Scanner

client提供了4种scanner,参考HTable.getScanner(),1. ClientScanner,读取result的流程需要3次rpc,openScanner,next和closeScanner;2. 针对小量数据优化的ClientSmallScanner,和ClientScanner的区别在于,将openScanner,next和closeScanner合并到一个rpc执行,官方建议拉取的数据在64KB之内可以考虑用SmallScanner的方式;另外两个是基于reversed配置,也就是倒序遍历region,需要交换startkey和endkey的位置。ClientScanner是我们最常用的Scanner,也是默认的Scanner,下面对其进行分析

在初始化的时候通过nextScanner()方法,实例化一个新的Callable对象,并调用其call()方法

next()方法,当使用者不断的调用next()时,ClientScanner()会先从缓存中找,是否还有result,如果还有那么直接返回,如果缓存中没有result,那么调用loadCache()方法

loadCache()方法,调用Callable.call(),获取result数组。这里的异常处理需要特别关注,如果是UnkonwnScannerException,那么重试rpc直到本次scan超时,如果是OutOfOrderScannerNextException异常,scanner会重试rpc请求重复步骤3,如果已经重试过,那么直接抛出异常。重试的超时时间的配置`hbase.client.scanner.timeout.period`,默认是60s

拉取到result后,ClientScanner会进行合并,这是由于拉取到的result是部分的,不是完整的,说到底hbase是以Cell为最小单位进行存储或者传输的,要封装成result的话就需要进行合并。合并完之后将result缓存在内存中,缓存策略基于caching和maxResultSize,caching表示hbase client最多可以缓存在内存多少条数据,也就是多少个result;maxResultSize表示hbase client最多可以缓存多少内存大小的result,也就是控制result占用堆的大小

判断是否还需要再拉取result,这里有两种拉取判断,一种是之前的region拉取失败,转而拉取其replica,另一种是调用rpc拉取下一组result。

result达到内存限制或者数量(maxResultSize,caching)则返回

 

ScannerCallable

ClientScanne对应的Callable是ScannerCallable,也是最典型的Callable,下面对其核心方法进行分析

prepare()方法

核心功能是通过RPCRetryingCallerWithReadReplicas.getRegionLocations获取待遍历的table startkey的region,从而定位到region server。

核心call()方法

首次调用call(),client会发送一次开始rpc,高速region server本次scan开始了,此次rpc不获取result,只生成scannerId,之后的rpc不需要再传递scan配置,这形成了一个会话的概念。

通过rpc controller获取CellScanner,再转换成Result数组,这里参考`ResponseConverter.getResults`。注意,这里由于获取的result是连续的,也就是说region server是有状态的服务,client每次rpc都会带上当前请求的序号,也就是nextCallSeq,这有的类似传统数据库中的分页作用。当出现序号不匹配,region server会抛出异常。

如果需要关闭,那么向region server发送close的rpc

 

总结

hbase-client的scan操作总体上可以看成是两层迭代器,面向使用者的Scanner以及面向region server的Callable。Callable负责从regionserver中获取result,主要解决,Scanner负责整合result提供给使用者。这样做的思路很明显,数据大小是肯定会大于内存的,通过迭代器接口,可以让使用者处理完之前的result再拉取其他result,从而起到分页的效果,这操作对使用者是透明的。如果需要详细的scan日志,可以通过配置`hbase.client.log.scanner.activity`来打开开关,默认是false。

 

写数据 流程总览

zookeeper中获取meta信息,并通过meta信息找到需要查找的table的startkey所在的region信息(和读数据相似)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wpdgp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