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中对于Knowledge Transfer(知识转移)的定义是:
知识转移是指分享或传播知识并为解决问题提供投入。在组织理论中,知识转移是将知识从组织的一个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的实际问题。 与知识管理一样,知识转移旨在组织,创建,捕获或分发知识,并确保其可供未来用户使用。 它被认为不仅仅是一个沟通问题。 如果只是沟通,那么只通过备忘录,电子邮件或会议就可以实现。 知识转移更复杂,因为:
知识存在于组织成员,工具,任务及其子网中。
组织中的许多知识都是依赖于默契或难以表达的。
楼主也经历过一些相关的场景,比如使用confluence、sharepoint等平台读写一些文档教程、词汇表条目,比如参与所谓的knowledge tranfer会议,比如一对一的指导。整体来说,虽然它们都有一定的效果,但并能不完全令人满意。问题包括,
1,知识的质量。相对于接受转移的一方(这里姑且称它为“消费者”,而另一方,组织、创建、捕获、分发知识的人则是“生产者”),知识转移中的生产者通常是占有信息优势或身份优势的一方,这使得知识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特别在企业中,不少信息的公开度是有限的,不在相应职位的人,无法轻易验证自己得知的信息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因此消费者很难及时辨别错误的知识。此外,企业当中的上下级关系也是一种限制,老人会把知识转移给新人,但新人未必敢指出老人的错误。这两个因素使得知识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有时知识转移活动中也包含一定的人情成分,这也给人们对错误信息的处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因为指出错误可能会伤害生产者的积极性(见2)。
举个例子:有一个开发部门向产品部门介绍新技术的会议,技术部门的主讲人没有做好准备,频频出错,技术部门的听讲同事虽然意识到讲解内容中的错误,但是无法一一指出,因为这样做看起来会损害同事的尊严和自己部门的声誉。产品部门的听众中虽然也有认真听讲的人,但因为知识所限,并没能意识到自己接受了很多错误的信息。
这样的知识转移活动,将会导致错误信息的扩散。也许不会立刻带来负面作用,但长远来看,会为埋下误解和不信任的隐患。
2,成员的积极性。世界上并不存在可以独自知道所有的知识的超人。即便是一个领域的知识,也通常会是分散在相关人对领域的认知当中。更不用说不同的领域了。这意味着知识的转移实质上是一项集体性的工作,不能靠单打独斗来进行。但要让人们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就存在不少的阻碍。
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可能会觉得自己很忙,没必要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在“非本职工作”上。
很多人深信所谓人的价值在于其“不可替代性”的谬论,他们认为将如果某些知识向他人转移,就会降低自身在公司中的价值。
而如果要获利的话,将精力花在公开的领域可能是更好的选择,比如开设公众号、在问答网站上做大V,带来的收益可能会远远大于做一些企业内部的工作。
也有一些人会因为在知识生产的过程中犯错而受到打击,变得消极。
如果成员的积极性不足,那么即便是有组织、有计划、有方法的知识转移,也有可能变成形式主义的工作。一旦形式大于实质,那它的效果就很可疑了。
3,知识间的连接。上文说到,知识是一个整体,受限于人的才能,它被划分为若干范围,也分散在不同的人的认知中。把这些知识连接在一起,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但它常常为人忽略。
例子:上周我参加了一次knowledge tranfer会议,主题是MUA Program,它涉及到相关的数据库表的设计、数据来源、处理程序等内容。但从主讲人到大部分听讲人,都不知道MUA这一缩写代表什么。当主讲人被问及MUA的涵义时,他结结巴巴的回应道"我也不清楚...我想这不是我的工作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