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程序可维护性的一些想法

SAP系统作为企业的信息系统,其生命周期通常是漫长的,比单个程序员的在职时间要长得多。早期实施阶段花大力气开发的自定义程序,通常会托付给企业内部或外部的运维团队来维护——不管怎么样,一般不是最初的开发者了。即便是在运维阶段,程序的创建者与修改者也常常不是一个人。不同的开发者,其知识基础、技术水平、编码风格难免有所不同,最早创建的程序,经过若干个独一无二的开发者的修改,可能会变得面目全非,失去可维护性,这时的程序可以说接近于死亡...因此,作为程序的开发者,我们需要让自己的程序对修改有抵抗力,从而能在后人的维护下活的更久一些。

当然,抵抗修改的意思,并不是指妨碍后人修改程序。企业的业务是多变的、人们对需求的理解是不断加深的,因而程序的修改也是必要的。抵抗修改的目标应当是:在合理的需求变动发生时,尽量让修改变得容易,并减小修改带来的破坏,从而让程序能承受更多次的修改。

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减少耦合度、理清程序职责的分配,清晰的程序描述也很重要。

耦合度即模块之间的关联强度。高耦合度的程序牵一发而动全身,只适合于需求十分稳定的程序。对于多变的ABAP程序来说,降低耦合度可以减少程序修改对其它部分的影响,是比较重要的。

单纯的解耦工作有可能让我们陷入为解耦而解耦的陷阱。了解程序的职责分配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性地运用技术,并且使程序对修改有更好的适应性。

程序的描述包含命名、程序结构这种“自我描述”,也包括程序注释、技术文档,以及需求文档。这可能是最容易改善的一个方面。

下面结合具体的ABAP开发技术来谈谈我对它们的想法,因为只是根据自己的一些经验的来写,可能不是系统全面的介绍。

 

本文链接: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CDS视图

SQL是让很多程序员的头痛的东西。过去,由于内表的存在,大家会用简单的SQL取出较多的数据,然后在内表中处理它们。但在S4之后,SAP鼓励将更多的工作交给数据库服务器来做。可见日后的SQL将变得日益复杂,在复杂的SQL上进行修改可能会耗时较多、测试困难、不小心造成性能问题。视图的引入可以较好的应对这一问题。如果早期的开发者能够利用CDS抽象出稳定的数据模型,把经过若干SQL处理的数据当作已存在的数据来看,那么就能简化ABAP程序中的SQL复杂度,同时也降低后续的开发者和业务顾问的心智负担和沟通成本。

(想一想我们是不是经常说这种冗长的话:XX属性是通过关联A表和B表,使它们的公司、业务编号和移动序号相等,在取消标识不等于'X'等情况下,获取它的某一属性,再到属性对应到的分配表C,获取有效期内的记录。看完并理解这么长一段话之后,也许交流的双方已经忘记了自己在思考的其它东西。如果这种关联逻辑在公司的需求中是稳定的甚至常常出现的,我们完全可以为它造一个“新词”,即CDS视图。基于CDS视图,之后的沟通方式可以变为:到视图ZCDSXX中,根据取消标识不等于'X',获取我们需要的XX属性)

硬编码与配置表

这二者的原理在于将对程序的修改变为“扩展”,在不干涉或较少干涉程序代码的情况,完成功能的变更。

动态技术

动态技术是双刃剑,Field Symbol和RTTS的使用可以使我们的程序变得十分灵活,但这样的程序的可读性通常不太好,而且对新手来说也绝对是很难修改的。因此,我建议尽量把它作为基础功能的实现,和配置表结合、或者是通过新建子类的方式来实现功能的扩展。尽可能避免让后人直接维护大量使用动态技术的程序。

中间层

在制作与其它系统对接的接口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会不时遇到对方希望变更接口的输入输出方式或者格式的情况。这时候,不是直接提供给对方包含业务处理逻辑的接口,而是建立一个外层接口,把原有的接口包装起来,专门用来应对对方的修改,是一个好办法。

写有意义的注释

据说写程序不写注释是一种很糟糕的习惯,也有开发规范约束人们:必须要写注释。注释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在实践中,大部分人的注释水平是不太好的,往往对阅读起不到什么正面作用,于是甚至催生了一种完全相反的、矫枉过正的观点:好的程序从来不需要注释。

最近见到的一个典型的不好的注释:

*处理数据 PERFORM frm_process_data.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wpwdf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