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我直接使用了数值差分的方法(NumericDiffCostFunction),而不是使用自动差分(AutoDiffCostFunction),是因为自动差分的CostFunctor是通过Template实现的,利用Template来实现Jacobian矩阵的计算使用的同一个结构,这样的话下方旋转矩阵就不能直接通过调用Dlib提供的三维坐标旋转接口,而是要将整个矩阵拆解开来实现(这边暂时没有细想到底能不能实现),因此出于简便,使用数值差分,在准确性上是会受到影响的。
并且注意到,具体的方法使用了Ridders(ceres::RIDDERS),而不是向前差分(ceres::FORWARD)或者中分(ceres::CENTRAL),因为用后两者进行处理的时候,LM算法\(\beta_{k+1}=\beta_k-(J^TJ+\lambda I)^{-1}J^Tr)\)的更新项为0,无法进行迭代,暂时没有想到原因,之前这里也被卡了很久。
[NOTE] 源代码中还有使用了CMinpack的版本,该版本不可用的原因也是使用了封装最浅的lmdif1_调用(返回结果INFO=4),该版本下使用的向前差分,如果改为使用lmdif_对其中的一些参数进行调整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CostFunctor的构建是Ceres,也是这个程序,最重要的部分。首先我们需要先把想要计算的式子写出来:
\(Q=\sum_i^{LANDMARK\_NUM} \|q_i^{2d}-p_i^{2d}\|^2\)
\(Q=\sum_i^{LANDMARK\_NUM} \|q_i^{2d}-Map(R(yaw, roll, pitch)p_i^{3d}+T(t_x, t_y, t_z))\|^2\)。
其中:
LANDMARK_NUM:该程序中为68,因为Dlib算法获得的特征点数为68;;
\(q_i^{2d}\):通过Dlib获得的2维特征点坐标,大小为68的vector<dlib::point>
\(p_i^{2d}\):经过一系列变换得到的标准模型的2维特征点坐标,大小为68的vector<dlib::point>,具体计算方法是通过\(p_i^{2d}=Map(R(yaw, roll, pitch)(p_i^{3d})+T(t_x, t_y, t_z))\);
\(p_i^{3d}\):标准模型的三维3维特征点坐标,大小为68的vector<point3f>;
\(R(yaw, roll, pitch)\):旋转矩阵;
\(T(t_x, t_y, t_z)\):平移矩阵;
\(Map()\):3维点转2维点的映射,如上所描述通过相机内参获得。
\(\|·\|\):因为是两个2维点的差,我们使用欧几里得距离来作为2点的差。
Ceres当中的CostFunctor只需要写入平方以内的内容,因此我们如下构建:
其中的参数x是一个长度为6的数组,对应了我们要获得的6个参数。
初始值的选定当前并没有多考虑这个因素,在landmark-fitting-cam程序中除了第一帧的初始值是提前设置好的以外,后续的初始值都是前一帧的最优值。
后面的表现都很好,但这第一帧确实会存在紊乱的情况。
因此后续优化可以考虑使用一个粗估计的初始值,因为对于这些迭代优化方法,初始值的选择决定了会不会陷入局部最优的情况。
脸部效果:
输出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