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ngCloud Alibaba实战(1:微服务与SpringCloud Alibaba)

1、什么是微服务?

微服务可谓是这几年比较热门的技术,从2017开始逐渐爆火,逐渐大大小小的公司纷纷将微服务技术引入并在实际业务中落地。

微服务的概念最早是在2014年由Martin Fowler和James Lewis共同提出:微服务是由单一应用程序构成的小服务,拥有自己的进程与轻量化处理,服务依业务功能设计,以全自动的方式部署,与其他服务使用HTTP API通讯。同时,服务会使用最小规模的集中管理 (例如Docker)技术,服务可以用不同的编程语言与数据库等。

1.1、单体应用之痛

为什么要用微服务?微服务真的那么好吗?

在认识这些之前,得了解单体架构的弊端。

以MVC架构为例,业务通常是通过部署一个WAR包到Tomcat中,然后启动Tomcat,监听某个端口即可对外提供服务。早期在业务规模不大、开发团队人员规模较小的时候,采用单体应用架构,团队的开发和运维成本都可控。

然而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团队开发人员的不断扩张,单体应用架构就会开始出现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部署效率低下

团队协作开发成本高

系统高可用性差

线上发布变慢

1.2、面向服务(SOA)

面向服务就是把传统的单机应用中通过JAR包依赖产生的本地方法调用,改造成通过RPC接口产生的远程方法调用。

1.3、微服务

微服务可以理解为面向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在SOA的基础上,微服务主要有了以下的发展:

服务拆分粒度更细。微服务可以说是更细维度的服务化,小到一个子模块,只要该模块依赖的资源与其他模块都没有关系,那么就可以拆分为一个微服务。

服务独立部署。每个微服务都严格遵循独立打包部署的准则,互不影响。比如一台物理机上可以部署多个Docker实例,每个Docker实例可以部署一个微服务的代码。

服务独立维护。每个微服务都可以交由一个小团队甚至个人来开发、测试、发布和运维,并对整个生命周期负责。

服务治理能力要求高。因为拆分为微服务之后,服务的数量变多,因此需要有统一的服务治理平台,来对各个服务进行管理。

总结来说,微服务架构是将复杂臃肿的单体应用进行细粒度的服务化拆分,每个拆分出来的服务各自独立打包部署,并交由小团队进行开发和运维,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应用交付的效率,并被各大互联网公司所普遍采用。

这里附上一张架构演进简略示意图:

微服务架构演进略图

2、微服务如何拆分 2.1、微服务拆分的两种方式

微服务拆分具体该如何实施呢?

一个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将不同的功能模块服务化,独立部署和运维。以社交App为例,可以认为首页信息流是一个服务,评论是一个服务,消息通知是一个服务,个人主页也是一个服务。

这种服务化拆分方式是纵向拆分,是从业务维度进行拆分。标准是按照业务的关联程度来决定,关联比较密切的业务适合拆分为一个微服务,而功能相对比较独立的业务适合单独拆分为一个微服务。

还有一种服务化拆分方式是横向拆分,是从公共且独立功能维度拆分。标准是按照是否有公共的被多个其他服务调用,且依赖的资源独立不与其他业务耦合。

仍然社交App举例,无论是首页信息流、评论、消息箱还是个人主页,都需要显示用户的昵称。假如用户的昵称功能有产品需求的变更,你需要上线几乎所有的服务,这个成本就有点高了。显而易见,如果我把用户的昵称功能单独部署成一个独立的服务,那么有什么变更我只需要上线这个服务即可,其他服务不受影响,开发和上线成本就大大降低了。

2.2、微服务拆分需要解决的问题

必须要认识到,微服务架构也是有成本的,架构复杂度提升,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这些微服务架构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服务如何定义。对于单体应用来说,不同功能模块之前相互交互时,通常是以类库的方式来提供各个模块的功能。对于微服务来说,每个服务都运行在各自的进程之中,应该以何种形式向外界传达自己的信息呢?答案就是接口,无论采用哪种通讯协议,是HTTP还是RPC,服务之间的调用都通过接口描述来约定,约定内容包括接口名、接口参数以及接口返回值。

服务如何发布和订阅。单体应用由于部署在同一个WAR包里,接口之间的调用属于进程内的调用。而拆分为微服务独立部署后,服务提供者该如何对外暴露自己的地址,服务调用者该如何查询所需要调用的服务的地址呢?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一个类似登记处的地方,能够记录每个服务提供者的地址以供服务调用者查询,在微服务架构里,这个地方就是注册中心。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wsxxg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