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作用域链与执行环境详解(2)

  执行环境栈,当执行进入一个函数时,函数的执行环境就会被推入一个栈中。而在函数执行完之后,栈将其执行环境移除,它里面的变量和数据会被标记清除,等待垃圾回收,再把控制权返回给之前的执行环境。javascript程序中的执行正是由这个机制控制着;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当前执行环境(存放当前作用域链里的数据和变量)找不到变量,那就是找不到了,不会往之前的那个执行环境查找,和作用域链是不一样的;

  代码的执行顺序也不全是一行一行的执行,而是和函数的调用顺序有关:

代码进入全局执行环境,全局执行环境放入环境栈;

当执行到一个函数时,就把这个函数的执行环境推入到环境栈顶端,之前的执行环境往后;

全局执行环境最先进入,所以一直在底端;就和栈的概念差不多;

函数执行完之后,再把它的执行环境从作用域链顶端移除,它保存的数据和函数都被标记清除,等待垃圾回收;

控制权交给之前的执行环境,继续往下执行;

当页面关闭时,全局执行环境才销毁;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var a = 1; var b = 2; var c = 3; var d = 4; function inner(d) {//它的作用域链是inner---全局 var c = 8; console.log(a);//1 当前作用域找不到a,去全局作用域找到了a=1 console.log(b);//2 当前作用域找不到b,去全局作用域找到了b=2 console.log(c);//8 当前作用域找到了c=8 console.log(d);//7 当前作用域找到了d=7,形参也是局部作用域 // console.log(e);//ReferenceError: e is not defined 引用错误,找不到e, 它的作用域链是inner---全局 console.log(a+b+c+d);//18 } function outter(e) { var a = 5;//inner()的作用域链是inner---全局,所以这个a相当于无效 var b = 6;//inner()的作用域链是inner---全局,所以这个a相当于无效 inner(7); } outter(999);//这个999无效,里面的e根本找不到 </script>

以上代码的执行顺序:

代码执行进入全局执行环境,并对全局执行环境中的代码进入声明提升;    
执行第2行,赋值a=1; 然后第3行赋值b=2; 然后第4行赋值c=3; 然后第5行赋值d=4;
执行第20行,调用outer(999)函数,然后进入outer(999)函数执行环境,声明提升,并将实参999传给形参e;现在环境栈中有两个执行环境,outer(999)是当前执行环境;
执行第16行,赋值a=5; 然后第17行赋值b=6;    
执行第18行,调用inner(7)函数,然后进入inner(7)函数执行环境,声明提升,并将实参7传给形参d;
执行第7行,赋值c=8; 然后运算并输出; 

代码优化

  由于在作用域链上查找变量是需要消耗性能的,我们应该尽快的找到变量,所以在函数多层嵌套的时候,我们应尽可能的使用函数内部的局部变量;

  我们在函数内部使用全局变量可以说是一种跨作用域操作,如果某个跨作用域的值在函数的内部被多次使用,那么我们就把它存储到局部变量里,这样可以提高性能。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wwysj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