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異化”催生腐敗:一些干部借民俗外衣行賄受賄

原標題:“民俗異化”催生腐敗:一些干部借民俗外衣行賄受賄

漫畫�大巢 新華社發

  7月23日,四川省通江縣公布了一則《關於進一步規范國家公職人員和群眾操辦酒席的通知》。此通知一出,網友紛紛吐槽通江縣這一規定“管得太寬”。8月6日,通江縣政府官方網站又發出一則《通知》,對違規辦酒席的監督對象調整為隻針對國家公職人員。

  此前,四川省青神縣開展了“不打干親”(“打干親”也就是認干親、攀親,如認干爹干媽、干兒女等)專項整治活動,將副科級以上干部作為該項整治活動的重點對象。全縣400余名黨員領導干部簽訂了“不打干親”承諾書,還有50余名黨員領導干部主動解除了“干親”關系。

  可以看出,二者都是想通過出台有關規定來限制一些黨員干部借民俗之名搞不正之風,規制“民俗異化”中出現的“四風”苗頭。

  實際上,民俗與官場本不搭界,民俗有民俗的禮數,官場有官場的規矩。而今,由於利益關系,一些黨員干部借著民俗的外衣搞行賄受賄之實的現象並不鮮見。

  1 “民俗異化”現象頻現

  從本質上講,“打干親”、“辦酒席”都是一種帶有人情味的民間習俗,是一種人際交往的“潤滑劑”。正常的“打干親”、“辦酒席”等民俗,有助於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友誼。

  民俗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並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它對於豐富人們的生活,增強人與人之間的黏合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今,我們必須看到,有些民俗卻變了味,成為一些黨員干部謀取私利的平台。

  有專家提出“腐敗民俗化”的觀點,認為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種“腐敗的民俗”,也就是有些黨員干部將貪腐披上了民俗外衣,更加隱蔽不易察覺。

  從近些年查處的一些案件來看,“民俗異化”的傾向多表現為領導干部“打干親”、大操大辦違規收受禮金、民俗節日送禮受賄等。

  比如“打干親”一詞,在中央巡視反饋意見中均有出現。中央巡視組在向廣西、四川等地方反饋巡視情況時指出,一些領導干部任人唯親、搞“小圈子”,一些干部通過“打干親”、“打禮”等方式拉關系、架“天線”、搞“勾兌”,跑官要官。

  “民俗異化”還催生出“紅包腐敗”現象。有專家指出,“紅包,原本是指包著錢的紅紙包,最原始的意思是指壓歲錢,在廣東等經濟發達地區稱為‘利是’,在世界有華人居住的地方,更多的是用於喜慶時饋贈禮金。而到了現在,則常用來泛指獎金和賄賂他人的錢。”

  “民俗異化”最常見的是官員利用諸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紅白喜事等時機,將行賄受賄以民俗的形式帶入官場,讓民俗成為了滋生腐敗的溫床。據媒體分析,很多貪官都有通過節假日、婚喪嫁娶等民俗收禮受賄的記錄。如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原常委、統戰部長王素毅有著自己的一套“節日經濟學”,在其中45筆受賄款中,半數以上的受賄錢款是在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前后收取,他還自認為是“細”水“長”流的“節日問候”。

  傳統民俗之所以被異化,主要是受社會上一些不正之風影響,將純粹表達人情往來的民俗變得庸俗化、利益化。而在經濟利益驅使下,一部分黨員干部將某些傳統民俗變為斂財的手段。

  2 “民俗異化”帶來的危害不容小覷

  “民俗異化”現象帶來的不正之風,不僅嚴重破壞黨員干部的形象,更助長了貪腐行為、污染了政治生態,其危害性不容忽視。

  “民俗異化”危害之一,如領導干部“打干親”,容易衍生圈子文化。一些黨員干部通過“打干親”“打禮”等方式拉關系、架“天線”,官商勾結,互相提攜。如南京市原市長季建業、安徽省宣州市原市委書記趙增軍、首都鋼鐵公司北鋼公司黨委原書記管志誠、成都市交通局原局長石全志等,都存在“打干親”的問題,為“干親”們非法謀取利益。簡單地說,“干親”只是工具,認“干親”只是手段,這種手段是為私欲和“圈子利益”服務的。

  “民俗異化”危害之二,如興辦“酒席”進行斂財,必然會加重干部群眾的生活負擔。在不少地方,濫辦酒席成了干部群眾不堪重負的人情包袱,操辦酒席從正常的婚喪嫁娶,被異化成了攀比斂財的手段。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zgdzp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