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楊碩:以“互聯網+藝術設計”來提升城市的文化
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9日訊(記者魏金金)在當前社會進步與科技發展背景下,一種優秀的城市文化形式的產生,往往是在重視區域傳統人文價值的同時,兼顧“以人為本 以民為本”現代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理念。除了具備合理的使用功能,還應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及高質量的藝術水准,可以說,如今城市文化建設對社會的積極作用也許已經超過了歷史的任何時期,人人都在關心自己的生存環境。近日,在由文化部、財政部舉辦的“2015年文化產業創業創意人才培養計劃”期間,魯迅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學院楊碩就“‘互聯網+’時代,如何通過城市設計與公共藝術的介入有效促進城市文化的提升”這一問題接受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採訪。
楊碩
近年來,經濟發展持續快速推進的中國城市,忽然遭遇了所謂的十面“霾”伏,而這種被公眾調侃為“朦朧美”的霧霾,也已然成為威脅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城市病。可以說,霧霾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漸成一種文化危機、生態危機,直接凸顯了在城市化進程中那些被我們忽視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其造成的嚴重影響不得不讓我們反思當前的城市發展理念與模式建構,迫使我們重新思考我們的價值觀念、消費模式與生活方式等問題。
“自2013年中國中東部出現嚴重霧霾以來,中國大部分地區也霧霾頻現,近鄰韓國也未能幸免。霧霾造成了約九百多公裡兩端空氣質量的天地之差,空氣的地域專屬性也由此產生,這樣的情況下,著實讓致力於改造城市面貌、美化城市環境、提升城市文化的藝術家、設計師們痛心疾首”,楊碩嚴肅地談到。
西方學者唐納德沃思特此前曾提到,我們今天所面臨的全球生態危機,起因不在生態系統本身,而在於我們的文化系統。對此,楊碩認為,在城市文化日益發展成熟的背后,公共藝術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對我們的思想、行為、生活方式產生影響,“空氣不是藝術,本不應有差異化的專屬性,即使是藝術也在城市繁盛發展進程中逐漸公共化。今日的藝術雖然跟社會發展的特殊形式結合在一起,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它對我們仍然是一種規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且具有永久的魅力。藝術的公共化是城市文化成熟發展的標志,公共藝術不僅是城市的思想,也是一種當代文化形態”。
據了解,公共藝術是把隻能在一定空間內展示的藝術衍生為能夠設立在公共景觀環境中的公共元素,使建筑、景觀、文化、歷史等人文元素統一融合在一起,交相輝映,它在積極的意義上表達了地域特征和文化價值。採訪過程中,楊碩坦言,一直以來,基於公共藝術本身的藝術性、規模性、公共性等特性,在參與每一個城市設計項目時自己都在思考如何嘗試通過公共藝術來豐滿它。
代表作品:West Seoul Lake Pond 西首爾湖水公園
蒙德裡安藝術廣場
原淨水廠混凝土結構的局部保留
濕地休閑台
原淨水廠廢棄材料的再利用�公共設施設計
獨特的公共設施設計
主題瀑布數碼牆
楊碩坦言,一旦公共藝術介入到公共景觀的建構中去,或許就會產生以下三方面的影響:一是通過藝術向環境共同體導入新機制、新活動,給人們提供具有藝術性、創造性的新環境﹔二是將堅硬且荒涼的城市環境通過公共藝術的裝飾轉化成經過絕妙調和形成的純藝術景觀環境,從而把城市塑造得更富有魅力和創造感﹔三是融入環境永久性展示的公共藝術不同於主題性、有展示周期的藝術品,一旦公共藝術真正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將真正成為城市的財富、歷史,甚至是一種人文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