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偏遠山區如何變魚米之鄉

原標題:看,偏遠山區如何變魚米之鄉

看,偏遠山區如何變魚米之鄉

  宣漢縣胡家優質糧油現代農業園區。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史曉露 攝

  8月11日,烈日當空,在達州市宣漢縣胡家鎮鴨池村,層層梯田稻浪涌動,不遠處的山坡上,“魚米之鄉”四個大字赫然醒目。宣漢縣是典型的山區丘陵大縣,地貌總體呈現“七山一水兩分田”。去年宣漢縣入選首批“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名單。

  偏遠山區如何利用科技推進農業現代化?近日,在宣漢縣舉行的科技支撐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現場觀摩會上,來自省內各地的農業專家、部分縣(市、區)農業農村部門負責人、家庭農場主等參會代表走進當地現代農業園區,觀摩農業提質增效的新技術、新模式。

  稻漁綜合種養,畝產值是過去的3倍

  走進宣漢縣胡家優質糧油現代農業園區,記者發現,在稻田一側,有一條“L”形水溝。“我們實行的是稻漁綜合種養,田裡種水稻,水溝裡養著鯉魚和鯽魚。”宣漢縣袁軍種植家庭農場負責人袁軍介紹,國慶后,這些魚就能上市,每畝至少可產魚50公斤,按30元�公斤計算,僅賣魚的收入就有1500元。

  “我們不打農藥,化肥也用得少。”袁軍說,魚的排泄物可以作為天然肥料,為了魚的安全,防治稻田病虫害會採用太陽能殺虫燈、性誘劑等物理和生物手段。

  通過生態種植和養殖方式,米質更好,價格自然更高。“過去隻賣稻谷,畝產500公斤,按3元�公斤算,每畝產值1500元,現在我們加工成大米,還注冊了‘鴨池稻魚香’品牌,大米可以賣到10元�公斤以上。”袁軍說,按每畝產大米325公斤算,產值可達3250元,每畝大米和稻魚的綜合產值就是4750元,畝產值是過去的3倍。

  農田效益增加,離不開科技助力。近年來,園區與省農科院、達州市農科院、水產學會等科研機構合作,推廣應用綠色增產新模式新技術。“現在園區大規模種植的就是省農科院培育的水稻品種‘川優6203’。”省農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所長蔣開鋒指著田裡的稻穗介紹,現在水稻已進入灌漿乳熟期,長勢良好,預計8月底就能收獲。

  種養循環模式,讓產業鏈“活”起來

  8月10日,在宣漢縣大成鎮的肉牛現代農業園區的牛舍內,上千頭蜀宣花牛正在啃食飼草,這些牛體型壯碩,身上還有黃白相間的花紋。

  “蜀宣花牛被譽為‘中國南方第一牛’。它的優勢在於生長發育快、乳肉性能佳、抗逆特性強。”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草食家畜研究所所長易軍介紹,目前該品種已推廣到貴州、雲南、西藏等省外地區和省內近20個市(州)。

  憑借著獨特的牛產業基礎,宣漢縣已建立“蜀宣花牛+優質牧草”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通過種養循環模式,讓產業鏈條“活”起來。

  在大成鎮瓦窯村園區核心區,一路上都是茂盛的牧草。“省農科院已培育出一批適宜川渝丘區種植的飼草新品種,並在園區推廣優質牧草種植技術、青貯飼料加工利用等技術。”省農科院資環所副研究員、飼草與綠肥研究中心主任朱永群介紹。園區內,牛舍產生的牛糞成了“寶貝”。“這些是很好的有機肥原料。”大成鎮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園區內已引入有機肥生產企業,可消納園區26家、周邊13個鄉鎮規模養殖場的畜禽糞污,這些畜禽糞污能做牧草肥料,牧草可作牛飼料。園區構建起了一條生態種養循環鏈條。

  2021年,園區主導產業“蜀宣花牛+牧草”產值達10.7億元。下一步,園區將建設完善蜀宣花牛的屠宰加工、冷鏈物流等鏈條,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帶動農戶增收。(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史曉露)


(責編:章華維、羅昱)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zgzdy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