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我们就挑重点来说吧。首先,可以看到,小编这次是用python自带的requests来进行接口测试的,相信有心的朋友已经看出来了,python+requests这个模式是很好用的,它已经帮我们封装好了测试接口的方法,用起来很方便。这里呢,我就拿get和post两个方法来说吧。(平时用的最多的就是这两个方法了,其他方法,大家可以仿照着自行扩展)
get方法
接口测试中见到最多的就是get方法和post方法,其中,get方法用于获取接口的测试,说白了,就是说,使用get的接口,都不会对后台数据进行更改,而且get方法在传递参数后,url的格式是这样的:接口地址?key1=value1&key2=value2,是不是看起来很眼熟啊~(反正我看着它很眼熟~\(≧▽≦)/~啦啦啦),那我们要怎么使用它呢,请继续往下看。
对于requests提供的get方法,有几个常用的参数:
url:显而易见,就是接口的地址url啦
headers:定制请求头(headers),例如:content-type =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params:用于传递测试接口所要用的参数,这里我们用python中的字典形式(key:value)进行参数的传递。
timeout:设置接口连接的最大时间(超过该时间会抛出超时错误)
现在,各个参数我们已经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剩下的就是往里面填值啦,是不是机械式的应用啊,哈哈,小编我就是这样机械般的学习的啦~
举个栗子:
url=‘’ header={‘content-type’: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param={‘user_id’: 123456,‘email’: 123456@163.com} timeout=0.5 requests.get(url, headers=header, params=param, timeout=timeout)post方法
与get方法类似,只要设置好对应的参数,就可以了。下面就直接举个栗子,直接上代码吧:
url=‘’ header={‘content-type’: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data={‘email’: 123456@163.com,‘password’: 123456} timeout=0.5 requests.post(url, headers=header, data=data, timeout=timeout)怎么样,是不是也很简单啊。这里我们需要说明一下,post方法中的参数,我们不在使用params进行传递,而是改用data进行传递了。哈哈哈,终于说完啦,下面我们来探(了)讨(解)下接口的返回值。
依然只说常用的返回值的操作。
text:获取接口返回值的文本格式
json():获取接口返回值的json()格式
status_code:返回状态码(成功为:200)
headers:返回完整的请求头信息(headers[\'name\']:返回指定的headers内容)
encoding:返回字符编码格式
url:返回接口的完整url地址
以上这些,就是常用的方法啦,大家可自行取之。
关于失败请求抛出异常,我们可以使用“raise_for_status()”来完成,那么,当我们的请求发生错误时,就会抛出异常。在这里提醒下各位朋友,如果你的接口,在地址不正确的时候,会有相应的错误提示(有时也需要进行测试),这时,千万不能使用这个方法来抛出错误,因为python自己在链接接口时就已经把错误抛出,那么,后面你将无法测试期望的内容。而且程序会直接在这里当掉,以错误来计。(别问我怎么知道的,因为我就是测试的时候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