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近年来的中日流行语之对比

摘要:流行语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本文以近年来的中日流行语为对象对二者在词语分布、造词规则、流行语倾向性等方面进行对比,进而管窥中国和日本的社会现状和国情的差异,以期有助于两国的进一步互相了解和交流。

关键词:中日 流行语 对比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025-02

一、流行语的概念

法国语言学家房德里耶斯指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结合社会的最强有力的纽带,它的发展依赖于社会集团的存在。”我国理论语言学研究学者戚雨村教授也在《社会语言学概述》中强调:“作为人们交际工具的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研究语言必须与社会相联系。”[1]流行语是一种产生在社会中的典型语言类型,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时代现象,是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的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社会语言学家陈原认为“流行语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里,在一定的地区,在一定的群体中流行的词语”。[2]由此看来,对流行语的研究需要以社会背景为前提。

流行语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谓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直接且有效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变化和特点。因此,很多学者将流行语称为“语言国情”。[3]

二、中日流行语的发展

产生在社会中的流行语聚焦社会百态,多层面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人们的心理及认知,因而具有流行性、高频性、创新性和时段性等特点。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的不断扩大和普及,使得出现的许多流行语在更为短暂的时间内经过复制和传播为人们所认知并应用,进而引起广泛关注。

日本从1984年开始,每年由自由国民社举办“年度新语流行语大赏”,通过其主办刊物《现代用语基础知识》杂志的问卷调查方式,每年评选出可反映当年度日本社会现象且引起话题的年度前十的流行语,并颁奖给予这些词语相关的人物或团体,此活动一直延续举办至今。这些词语带有明显的时代性与流行性,能够及时且深刻地反映日本社会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

与此相对,我国对流行语的关注不如日本早,关注度也相对较低。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媒介的普及,流行语迅速并大量传播,引起人们对此的广泛关注,因而也开始了相关的评选活动。自2001年起由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會、中国中文信息学会3家单位共同主办“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评选活动。自2007年开始,由北京语言大学等6家单位每年联合发布“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中国语言文字类国家期刊《咬文嚼字》从2008年开始评选“年度十大流行语”,其评选结果每年都会被各大报纸转载,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成为话题。流行语之所以在我国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一方面是由于网络科技的发达为语言的传播提供了载体,更主要的原因是流行语对我国国民的日常语言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因此,不论是在我国还是在日本,流行语已经成为语言动态发展变化的重要依据。流行语对本国社会国情的承载使得人们对其不得不关注和重视。

三、近年来的中日流行语对比

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在很多方面既具相似点的同时也必然存在着诸多不同点。这在两国流行语的对比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1.中日两国流行语的领域分布对比

通过对网络资料以及相关文献的归纳和整理,收集到从2001年到2016年16年间的共167个日语流行语。与此相对,共收集到2001年到2016年16年间共160个汉语流行语。经过整理和统计,不难发现近年来的汉语和日语流行语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三个方面。

近年来中日两国流行语分类统计

日语流行语汉语流行语

政治3434经济1928

社会文化11498

总计167160

如表中数据显示,中日两国大部分的流行语都是产生在社会文化领域,其次是政治方面,最后是经济方面。由此可见,相比政治和经济方面,中日两国国民都更加关注社会文化方面。单独就社会文化方面而言,每年的日本流行语大多集中在体育、综艺等方面,近年来也出现了有关医学、环保等方面的流行语,体现了人们关注面正在呈现多元化。与此相对,汉语的社会文化方面的流行语关注范围相对比较广泛,体育和综艺方面的反而比较少,更多的是关注社会现象、民生问题等方面。这也体现了两国国民关注点的差异。

2.中日两国流行语的造词规则对比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zwfp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