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留之間,外資在華構建“新版圖”(2)

這個位於蘇州工業園區、面積達5.6萬平方米的綜合體,有書店、文具店、咖啡館、餐飲、展覽館等。該店與全球2000多家出版社合作,帶動兩岸三地5萬多種書籍跨海交流,開業20天就吸引了百萬人次到店。

“對於大陸的閱讀與文創產業,我們深具信心。”誠品總經理李介修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創立已22年的蘇州工業園區,長期以來吸引的外資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園區經濟發展局局長韓江說:“2010年開始,合同外資中服務業超過制造業,今年新增外資服務業已超六成。”

包括文化創意、研發設計等在內的服務業引資額不斷攀升,是我國外資結構發展的新趨勢。

自2011年佔比首次超過制造業,我國服務業已連續5年成為吸引外資的“冠軍”行業,2015年佔比達到61.1%。

中國美國商會1月發布的商務環境調查報告顯示,在496家受訪企業中,各行業企業對中國市場增長總體持樂觀態度。其中,四分之三的服務行業企業表示樂觀。

“服務業外資的高速增長,一方面是我國服務業外資准入放寬使然,另一方面反映出我國依靠低要素成本與優惠政策吸引外資的階段基本結束,要進入一個質量不斷提升的新階段。”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王曉紅認為。

在制造業外資總體規模下降的同時,高端制造業佔比呈上升態勢。2015年,高技術制造業利用外資增長9.5%,在制造業吸收外資中的比重升至23.8%。

值得注意的是,鋼鐵、水泥、電解鋁、造船、平板玻璃等傳統制造業外資流入基本為“零”,外資產業鏈呈現由低端不斷向中高端攀升的態勢。大量跨國公司加快布局,在華設立研發設計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結算中心、財務中心、跨國公司總部等。

從區域結構看,東、中、西部地區各顯所長,產業分工不斷深化,引資特征日益彰顯——

“總部經濟”成為上海名片。上海市商務委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底,累計落戶上海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投資性公司分別達535家、312家。上海已成為中國內地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落戶最多的城市。

“研發中心”多扎根北京、上海、深圳。目前,外資在華設立研發機構超過2400家。研發輻射范圍由早期的主要針對國內制造業,拓展到面向亞洲乃至全球,一些研發中心呈現向研發總部升級的趨勢。

自貿區集聚高端產業。商務部外資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對外開放的制度高地,四大自貿區吸引了一大批融資租賃、科技研發、創業投資、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等高端產業外資。

“新生外企”涌入長江經濟帶區域。該區域去年新設外資企業11974個,佔全國總量的45%,區域內外資結構逐步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升級。

中西部引資兼顧傳統與新型業態。中西部地區加工貿易佔全國比重已超10%,承接東部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進展明顯。同時,電子、汽車、航空航天、醫藥制造、現代農業等高端產業和服務外包等新型業態也在中西部初具規模。

“促轉型”呼喚“優外資”,哪些機遇與挑戰?

對於蘇州工業園區的引資趨勢,韓江舉了一個獨特的例子:園區內一家著名韓國電子企業連續兩年銷售收入以每年40%削減,但利潤卻以每年約10%增加。其中有何奧秘?

“這家企業把勞動力密集、利潤薄的生產線轉移到了越南,把研發中心、超薄和觸控等高端新產品放在園區。這種做法挺有代表性。”韓江說。

蘇州工業園區的這種變化,折射出在華外資戰略轉型與我國正在推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度契合。

對外經貿大學教授桑百川說,以外部競爭倒逼國內經濟改革,通過外資技術外溢效應提升中國社會生產力水平,通過深度融入跨國公司的全球布局,鞏固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這是新時期我國依然重視外資的主要原因。

為提升外資質量,商務部部長高虎城表示,今年商務部將在深化外資審批體制改革、拓展自貿實驗區制度創新試點領域、出台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新驅動發展的指導意見、推動各領域擴大開放、完善營商環境等方面發力。

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像一塊“磁石”,吸引著眾多外資。

華南美國商會會長哈利·賽亞丁說,目前,該商會會員企業中近八成是專門為中國市場提供產品和服務的,比10年前增長約50%。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zwjpx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