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華農業13萬畝“流轉土地”調查 數據真實性存疑(2)

  公告顯示,2008年8月成立後,康華農業在5個月內共流轉了7.68萬畝的土地,2009年和2010年每年流轉的土地為2.72萬畝和2.03萬畝。之後,流轉的土地數量下降,2011年為3168畝,2013年為5055畝。

  禱農業還公佈了在各個村的土地流轉承包情況,並列出了每個村的土地流轉涉及的農戶數和土地畝數,以及租金F渲型戀亓髯最多的鄉鎮是臨桂縣會仙鎮。據康華農業介紹,其在會仙鎮共流轉�31482.9畝土地。

  對於康華農業稱在會仙鎮流轉了31482.9畝土地作為生産基地種植水稻,會仙鎮鎮長王軍發稱完全沒有聽説過這件事。王軍發表示,這麼大數額的土地流轉,按道理是要經過鎮政府的。王軍發稱,會仙鎮共有水田5萬多畝。康華農業宣稱的流轉數佔比約60%。

  該鎮主管農業的副鎮長張雲洲稱,康華農業在會仙鎮進行是以“公司+農戶”的形式種植水稻,且只有兩三千畝。

  類似的情形也出現在灌陽縣的黃關鎮。

  在公告裏,康華農業稱其在黃關鎮流轉了24523.5畝水田。都是2008年流轉的,分不同的村子,租金分別為每畝每年350元和380元。

  據2014年4月11日,黃關鎮農技推廣站周景平發表在廣西農業資訊網的一篇《灌陽黃關:加強農村土地流轉管理推進農業産業化發展》的文章稱:“目前為止,全鎮土地流轉面積達5000多畝”。

  在黃關鎮正江村,康華農業宣稱其流轉了2000.8畝土地。9月6日,正江村主任史培行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介紹,正江村總共只有900多畝水田。

  9月6日中午,黃關鎮聯德村村民戈列生正在院子裏曬收割回來的稻穀。戈列生向記者介紹,這些水稻的種子就是康華農業提供的。

  “今年3月底的時候,康華農業到府推廣他們的水稻種子,免費送。”戈列生稱:“還提供肥料,不過肥料錢以後會在公司到府收購稻穀時扣掉。”

  戈列生介紹,康華農業在送稻種的時候,和他達成口頭協議,等收割了後來收購。“並沒有承包我們的土地。”

  與戈列生一樣,今年也種了康華農業水稻的聯徳村村民何亨信介紹,今年康華農業在聯徳村實驗,總共只有4戶在種,一共十畝。

  禱農業稱,其在臨桂縣四塘鎮土橋村流轉�3000.7畝水稻田。9月4日,新京報記者在土橋村委會公示欄上看到:“土橋村共有水田3110畝”。

  土橋村委會支書秦連生告訴記者,村子裏的水田還是以自家種的為主。“康華農業以公司加農戶的形式在村裏有300多畝水田。”

  同樣的情況也存在記者走訪的其他村子:臨桂縣四塘鄉大灣村,康華農業的水稻種植面積僅有350多畝,幾乎只有其公告的3205.7畝的十分之一;灌陽縣黃關鎮大倚村,康華農業只流轉了500畝水田,而其公告的則有2001.1畝;康華農業稱流轉了2200.3畝土地的灌陽縣新街鄉戈洞村,據村委會支書鄧根新介紹,康華農業目前並沒有在此村流轉土地。

  9月6日,灌陽縣洞井瑤鄉一位退職村幹部告訴新京報記者,康華農業2009年的時候的確是在桂林各地承包了很多土地,但後來由於經營不善,又把地退回給農民。

  廣西農業資訊網一條來自灌陽縣洞井瑤鄉政府的文章,透露了康華農業曾經的毀約事件。這篇《灌陽:洞井瑤鄉積極探索土地流轉新路子》的文章作者署名為時任洞井瑤鄉黨委書記唐愛明。唐愛明在文章中寫道:“2009年,康華公司因經營不善,單方面廢除簽訂20年的合同,激發了公司與群眾的矛盾。經過努力疏導群眾情緒,協調承租雙方的利益,租金從每畝500斤稻穀降至300-350斤,洞井成為康華公司在灌陽進行土地流轉的最後一塊陣地。”

  灌陽縣新街鄉戈洞村支書鄧根新也稱康華農業退過土地,其稱,康華農業2008年在戈洞村承包了約一千畝的土地,但到2011年左右的時候,又將地都退回來了。

  “自建基地”還是“公司+農戶”模式?

  禱農業介紹,其與農戶簽署長期土地流轉協議,規模化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建立自主管理的生産基地,可以實現農産品生産源頭的品質安全控制,結合生態化、標準化的種植過程,從而達到農産品的安全、優質和農業生態環境的有力保護�

  不過,新京報記者走訪發現,在有些鄉村,康華農業並非像其所説的,流轉了土地且建立了生産基地。

  在公告中,康華農業流轉的13.25萬土地被表述為生産基地。9月9日下午,康華農業總經理助理時煒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稱:“公司沒有‘公司+農戶’這種模式。”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zwpxy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