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述評|2022,時與勢在奮進的中國(2)

疫情下顯韌性,逆境中獲破局。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復雜局面,中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

枯枝速朽,新葉抽芽。這兩年,不少行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很多中小微企業經歷了或熬過了艱難時刻。有的積極擁抱數字化變革持續創新,有的抓住機遇轉型升級,有的在困境中涅--重生。

2021年,聚焦市場主體共性訴求,持續深化改革,有力推動我國市場主體歷史性達到1.5億戶、個體工商戶達到1億戶,為穩增長穩就業提供了有力支撐。這一數據從側面印證了創業者對未來發展的信心。

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對于抗壓能力較弱的中小微企業來說,市場環境、競爭環境的好壞關乎生死存亡。

運用市場化辦法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金融支持;鼓勵大企業帶動更多中小企業融入供應鏈創新鏈,支持更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成長;實施新的減稅降費政策,強化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制造業、風險化解等的支持力度……新年前夕,一系列政策發力適當靠前,為企業減稅減租、提供融資便利、創造公平競爭環境。

展望2022,中國經濟韌性強、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變。未來,韌性將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底色,這對個體的適應力、靈活性、自我革新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心中有丘壑,眉目作山河。平凡如我們,或許不會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可以用熱情與力量去克服生活中的困難,去理解自己對國家與民族的責任和擔當。

也正因如此,我們能夠將昨天的感慨,化作面向未來的昭示——“在飛逝的時光里,我們看到的、感悟到的中國,是一個堅韌不拔、欣欣向榮的中國。”

(四)

歷史的車輪在我們回望時,總是給人以啟迪。

沒有對歷史的認識自覺,就會被時代所淘汰。

歷史的車輪在時光中緩緩碾過,留下一道道車轍。一個個歷史軌跡的變化,蘊含著時代發展的大邏輯,我們更需要關注的是——“中國為什麼能”?回顧歷史,在歷史的每一次緊要關頭,中國共產黨總能帶領人民找到正確的路。

“百年成就使人振奮,百年經驗給人啟迪。”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黨的第三個歷史決議《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這篇馬克思主義綱領性文獻,通篇融匯著百年來中國共產黨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所進行的奮斗、犧牲和創造,深刻揭示了“過去我們為什麼能夠成功、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

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強國,是近代以來中國人的夢想。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決議,成為全國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行動綱領。

“繼續在人類的偉大時間歷史中創造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時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時代大幕已經拉開。

一百年的時間,我們創造了一個前人想都不敢想的中國。暢想未來百年,中國定會擁有又一番繁盛景象。

“我們唯有踔厲奮發、篤行不怠,方能不負歷史、不負時代、不負人民。”這是中國共產黨的聲音,也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行動。

展望2022,時與勢在奮進的中國。每一個奮斗者都在時代的舞台上綻放光芒,讓我們--力同心、奮勇前行!

(新華社北京1月3日電)

責任編輯︰于海洋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zwswp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