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是湘鄂赣边界门户,滨洞庭,扼长江,为水陆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岳阳人民自古以来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辛亥革命爆发以来,岳阳人民积极响应和拥护,一些爱国有志之士更是踊跃投身于革命。岳阳地处武汉与长沙之间,水陆交通便利,当时武汉和长沙等地的革命党人南北串联进行反清斗争,多经由此地,并以此为据点进行革命活动,岳阳成为革命形势比较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成为武昌革命前线有力的后方阵地之一,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时有陈嘉�、易堂龄、李六如、黄驾白、李绍广等许多岳阳籍的新军将士以及万黄裳、戴雪岑、刘况等革命党人和群众参加了武昌起义、保卫武汉的战斗。清王朝发兵围攻武汉革命军时,起义各省纷纷组织援鄂义军。湖南于1911年10月28日派新编独立第一协五营人马乘轮船由长沙经岳阳驰援武汉。岳阳革命党组织负责人李琦派人将一批武器弹药运至武汉支援武汉革命军。11月10日,潘鼎新、黄荣率领的华容义军270人被武昌军政府收编,参加了保卫武汉的战斗。11月20日,广西援鄂义军由桂林经长沙抵达岳阳时,也获得了大批粮食和武器弹药补充。当时岳阳还动员了一批青年学生以及大量船只、车马驰援武汉,对支援武昌革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五、投身护国、护法运动,捍卫共和大业
1912年,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于1915年12月,背叛共和,悍然称帝。蔡锷将军在云南首义讨袁。孙中山号召全国同盟会、革命党扩大组织,进行讨袁,捍卫共和大业。岳阳革命党人积极响应,轰轰烈烈开展护国运动,与全国的护国运动相呼应。当时在岳阳各地涌现了不少革命党人和革命群众自发组建的革命组织和革命武装,其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有平江县彭思贻领导的护国军、岳阳县李绍广领导的护国军以及后来金华衮(湖北崇阳人)领导的临湘护法军。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以后,曾参加过武昌起义的同盟会员、退伍在家的李绍广(岳阳县人)与彭思贻(平江籍,退伍军人)、吴亚军(湖北通城人)、李凯标(浙江人)等革命党人发起成立革命组织“仁义社”,着手准备武装起义。
1914年,彭思贻、吴亚平(同上)与黄兴、蔡锷取得联系,在湘鄂赣边境组织发展革命组织,组织护国军,1915年冬,彭与云南昆明“护国军政府”取得联系,于腊月正式成立平江“护国军”,彭任司令,共有官兵2000余人,步枪、鸟枪1500余支。这支部队的宗旨是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推行三民主义,均富济贫。其活动范围遍及湘鄂赣边境各县。1916年4月,义军攻下平江县城,抓获并处决了县知事查步衢,没收县公署财物和劣绅、庄主不义之财,分给贫苦人民。部队在平江、岳阳、临湘、湖北咸宁、通城、崇阳和江西修水等地与北洋军阀进行激战,有力地打击了北洋军阀。1921年,彭思贻被北洋军阀设计杀害,部队被打散。
1916年1月14日,李绍广、吴亚平在岳阳县成立“湖南护国军”,派人去云南与蔡锷联系。部队先后攻下平江县城、通城县城、临湘陆城、湘阴汨罗镇(今汨罗市),并重创前来围剿的北军安武军,队伍规模扩大到四、五千人。1916年6月,袁世凯在湖南的鹰犬汤芗茗在袁世凯取消帝制后,见大势已去,宣布湖南“独立”,并派湘军第一师李佑文旅攻占湘北。李佑文写信给李绍广,假意提议组织“湘北护国军”,将李绍广骗至岳阳县城扣押,并威逼利诱李退出革命党,放弃反袁,其部队接受“政府”改编,李严词拒绝,被杀害。
1917年7月,孙中山为反对北洋军阀解散国会,提出拥护约法、恢复国会的主张。8月在广州召开国会,组织护法军政府。由金华衮率领的湖北崇阳“护法军”移师临湘大云山,联合临湘原护国军司令王天鹏的部下卢干城的部队,组成靖国联军第一支队,在湘鄂边境坚持反北洋军阀的斗争。1922年5月,孙中山下令北伐,委任金为湘军第一路军司令,金率部队在岳阳、临湘一带堵击吴佩孚的军队。后金华衮兵败去沪,吴佩孚派人至上海,以重金收买上海租界巡捕杨玉堂,将其绑架引渡至武昌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