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 的前世今生,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2)

1986 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建立了大学之间互联的骨干网络 NSFNET ,这是互联网历史上重要的一步,NSFNET 成为新的骨干,1990 年 ARPANET 退役。

在 1990 年 ,蒂姆·伯纳斯-李(下文我就称李老) 创建了运行万维网所需的所有工具: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第一个网页浏览器、第一个网页服务器和第一个网站。

HTTP 的前世今生,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至此,互联网开启了快速发展之路,HTTP 也开始了它的伟大征途。

还有很多有趣的历史,比如第一次浏览器大战等等,之后有机会再谈,今天我们的主角是 HTTP。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 HTTP 各大版本的演进,来看看它是如何成长到今天这个样子的。

HTTP / 0.9 时代

在 1989 年,李老发表了一篇论文,文中提出了三项现在看来很平常的三个概念。

URI,统一资源标识符,作为互联网上的唯一标识。

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描述超文本。

HTTP ,超文本传输协议,传输超文本。

随后李老就付之于行动,把这些都搞出来了,称之为万维网(World Wide Web)。

那时候是互联网初期,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包括网速等等都很弱,所以 HTTP 也逃脱不了那个时代的约束,因此设计的非常简单,而且也是纯文本格式

李老当时的想法是文档存在服务器里面,我们只需要从服务器获取文档,因此只有 “GET”,也不需要啥请求头,并且拿完了就结束了,因此请求响应之后连接就断了

这就是为什么 HTTP 设计为文本协议,并且一开始只有“GET”、响应之后连接就断了的原因了。

在我们现在看来这协议太简陋了,但是在当时这是互联网发展的一大步!一个东西从无到有是最困难的

这时候的 HTTP 还没有版本号的,之所以称之为 HTTP / 0.9 是后人加上去了,为了区别之后的版本。

HTTP 1.0 时代

人们的需求是无止尽的,随着图像和音频的发展,浏览器也在不断的进步予以支持。

在 1995 年又开发出了 Apache,简化了 HTTP 服务器的搭建,越来越多的人用上了互联网,这也促进了 HTTP 协议的修改。

需求促使添加各种特性来满足用户的需求,经过了一系列的草案 HTTP/1.0 于 1996 年正式发布。

Dave Raggett 在1995年领导了 HTTP 工作组,他希望通过扩展操作、扩展协商、更丰富的元信息以及与安全协议相关的安全协议来扩展协议,这种安全协议通过添加额外的方法和头字段来提高效率。

HTTP 的前世今生,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所以在 HTTP/1.0 版本主要增加以下几点:

增加了 HEAD、POST 等新方法。

增加了响应状态码。

引入了头部,即请求头和响应头。

在请求中加入了 HTTP 版本号。

引入了 Content-Type ,使得传输的数据不再限于文本。

可以看到引入了新的方法,填充了操作的语义,像 HEAD 还可以只拿元信息不必传输全部内容,提高某些场景下的效率。

引入的响应状态码让请求方可以得知服务端的情况,可以区分请求出错的原因,不会一头雾水。

引入了头部,使得请求和响应更加的灵活,把控制数据和业务实体进行了拆分,也是一种解耦。

新增了版本号表明这是一种工程化的象征,说明走上了正途,毕竟没版本号无法管理。

引入了 Content-Type,支持传输不同类型的数据,丰富了协议的载体,充实了用户的眼球。

但是那时候 HTTP/1.0 还不是标准,没有实际的约束力,各方势力不吃这一套,大白话就是你算老几。

HTTP 1.1 时代

HTTP/1.1 版本在 1997 的 RFC 2068 中首次被记录,从 1995 年至 1999 年间的第一次浏览器大战,极大的推动了 Web 的发展。

随着发展 HTTP/1.0 演进成了 HTTP/1.1,并且在 1999 年废弃了之前的 RFC 2068,发布了 RFC 2616。

从版本号可以得知这是一个小版本的更新,更新主要是因为 HTTP/1.0 很大的性能问题,就是每请求一个资源都得新建一个 TCP 连接,而且只能串行请求。

所以在 HTTP/1.1 版本主要增加以下几点:

新增了连接管理即 keepalive ,允许持久连接。

支持 pipeline,无需等待前面的请求响应,即可发送第二次请求。

允许响应数据分块(chunked),即响应的时候不标明Content-Length,客户端就无法断开连接,直到收到服务端的 EOF ,利于传输大文件。

新增缓存的控制和管理。

加入了 Host 头,用在你一台机子部署了多个主机,然后多个域名解析又是同一个 IP,此时加入了 Host 头就可以判断你到底是要访问哪个主机。

HTTP 的前世今生,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可以看到浏览器大战推进了 Web 的发展,也暴露出 HTTP/1.0 的不足之处,毕竟网络带宽等等都在进步,总不能让协议限制了硬件的发展。

因此提出了 HTTP/1.1 ,主要是为了解决性能的问题,包括支持持久连接、pipeline、缓存管理等等,也添加了一些特性。

再后来到 2014 年对 HTTP/1.1 又做了一次修订,因为其太过庞大和复杂,因此进行了拆分,弄成了六份小文档 RFC7230 - RFC7235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zyjjd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