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张家墕村脱贫见闻录

  今年3月底,陕西宣布全省所有县脱贫,这其中就包括榆林市的8个国贫县。

  一个初夏的清早,记者来到榆林市。记者从该市扶贫办得知,有一个市委扶贫驻村工作队在吴堡县宋家川街道张家墕村帮扶。于是,记者直奔张家墕村。

  “老百姓的事,一刻不能拖”

  记者首先见到的是榆林市委办驻张家墕村第一书记庞泽华。

  2018年3月,庞泽华和扶贫工作队的队友们来到张家墕村。两年多时间,他学会了当地的民歌,陕北的花儿腔他张口就能哼,这让记者印象深刻。

  庞泽华回忆说,两年前,他一到村子就为村里的情况皱起了眉头。张家墕村地处307国道两侧,是典型的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山间地头植被稀少、黄土裸露。村里没有主导产业,人均耕地不足2亩,低效农作物占比大,对黄土地无比依恋的张家墕村人,不得不外出打工。村里留守的大多是老弱病残,缺乏劳动能力,村里的好多房屋破烂不堪。

  “我本想着这里靠近公路,情况应该好一些,可是完全不是想象的那样。张家墕村耕地少,别说致富了,靠这些地解决温饱都成问题。”庞泽华说。

  记者采访了张方成和张加锁两户贫困户。他们一户是家里只有一位老人和聋哑儿子,另一户是老两口留守,五个儿子外出打工了。

  村里不少人家跟张方成和张加锁家相似。面对这样的情况,庞泽华第一时间带领工作队走村串户,详细了解了村民们的困难和需求。

  庞泽华告诉记者:“通过了解和考察调研,我们认为,张家墕村目前非常适合发展养鸡业。”

  庞泽华时刻提醒自己:“脱贫攻坚,一天也不能耽误;老百姓的事,一刻不能拖。”选址、修路、架电、引水、盖鸡舍、修厂房等一系列事情,两个月时间就搞定了。一座总投资73.95万元、占地35亩、养殖规模为3500只鸡的散养土鸡场在张家墕村的山头上建了起来。随后就是选鸡苗、试运行。2019年,大规模养殖开始,当年实现纯收入21万元。

  庞泽华还和队友们为村里建起文化广场、开展河道治理、流转土地、筹划建设养老院、加强民风建设,累计在张家墕村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张家墕村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每天都发生的是实实在在的脱贫故事。‘平凡中见真情’,这是村民们常对我们说的。”庞泽华说。

  张家墕村党支部书记张丕高说:“自从庞书记来了之后,我们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们切身感觉到环境变了、村风变了、钱包鼓起来了。”

  “产业选得准,钱没打水漂”

  初夏的张家墕村,气温超过了30。记者跟随工作队队员爬上了张家墕村的一个黄土高坡。

  放眼望去,蓝天白云下,硬化的马路蜿蜒着伸到村民家门口。阳光一照,家家户户翻新的门窗、院墙格外醒目。而在近处,山峁沟壑间,44座白墙蓝顶的现代化鸡舍整齐分布、星星点点。

  驻村工作队员高鑫鑫当起了“鸡倌”,不过,他还是市委办的“技术特派员”。一年多的驻村经历,让高鑫鑫变身为养殖肉鸡的专家。“现在是中午,温度高,苗鸡们都在圈舍里休息。”高鑫鑫向记者介绍说,“养鸡最怕天气变化,我每天很早就要起来,给它们测温度、做防疫、上饲料。冬天时我们在鸡场里面安装取暖灯泡。”遇到技术难题,高鑫鑫一方面向保种场、防疫部门请教,另一方面买回相关书籍和音像资料,自己学习、琢磨透以后再向养鸡户传授。

  “我们村集体刚好有一片35亩的撂荒土地,又离农户的聚集区比较远,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张丕高说,尽管穷,可张家墕村一直就有养鸡的传统,于是大家一合计,选准了生态效益好、市场前景可观的散养土鸡产业。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zzfp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