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開了數次創新創業研討會,找來企業、畢業校友……“我們想盡可能地多聽各方聲音。”他們分析了大量數據,很多老師包括祁鳴鳴都發表過論文探討這個問題。
在持續“兩三年”的“大”討論后,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明確:高職創業教育顯然不應是教授如何開公司。“高職本來就不是培養高精尖人才,而是扮演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角色。”他們認為:創業是在一個崗位上整合你所能調動的所有資源的能力。其實,在任何崗位上都會涉及資源的整合和創新的能力。
“創業的基礎是創新,創新的基礎在技能的熟練。”隨著對創新創業教育方向的明晰,對祁鳴鳴和同事而言,創新創業與高職教育的關系也不再“擰巴”。
一位與會者告訴記者,時下在高職院校中,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識依然可謂“參差不齊”:有認為壓根兒不能搞創新創業教育的,有將創新創業教育與技能教育割裂開來的,還有堅持創業教育就是培養“老板”的。
而隨著對自身雙創教育目標的明晰,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課程設置的思路也調轉“船頭”。
對於一些院校把創業“大咖”請進校園分享成功經驗的做法,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並不認同。“我們曾經也是這麼做的,但是最后發現效果一般。”祁鳴鳴表示:“一些知名企業家離絕大多數學生的實際生活太遠了,很多人奮斗一生也不可企及。”
為此,他們精挑細選畢業三五年的、有的甚至還在奮斗路上不斷摸索的校友走進校園與學弟學妹分享創業感悟。在祁鳴鳴看來:創新創業也應像頂崗實習一樣,讓學生了解現實中最真實的“雙創”。
評價體系阻斷高職“雙創”大眾路?
記者注意到,對於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將學生申報專利數、學生年度注冊公司比例、注冊公司數量絕對值、畢業生注冊公司比例等量化指標作為對高職雙創工作考評依據的做法,與會者的觀點不一。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生處就業指導中心王海濱認為,高校和社會應該區分大學生成功創業與創業教育成功之間的關系。“遺憾的是,很多時候兩者混為一談,這樣對創業教育會產生不利影響。”
他表示,作為學校和社會,不應用創業成功率來要求創業教育者。“然而,如果用這些指標來評價衡量大學的創業教育是否成功,很可能會適得其反。”
他指出,大學的創業教育與社會的創業教育的區別是授課對象不同。大學創業教育的授課對象絕大部分是潛在創業者,並非是創業者。而社會的創業教育,面對的多是創業者或有意願開始創業的人。
對潛在創業者而言,創業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培養其創業基因。所謂創業基因,是用來形容大學創業教育應該得到的成果。這種成果應該是內隱而非外顯的,需要一定的時間去發展。在職業生涯過程中,它或許會使個體在職業中表現出創業意識,或許會使個體直接創業,而並非僅表現為在大學中創立公司。
而何伏林則認為,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同樣要在“干中學”,要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學生勇於試水的多,也應是雙創教育成果的指標。
記者注意到,在此次論壇上,一些高職院校聚焦了一些社會評價標准偏差給高職雙創教育發展帶來的困擾。
有與會者指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應是激發社會普通群眾或者說廣大生產服務一線的創新創業。但是一些地方,對於“985”、“211”和高職院校的雙創教育支持力度差距太大。
“可能有人對雙創的理解就是硅谷、微軟、蘋果,覺得有了這些東西雙創就是成功了。”這位與會者對記者強調,但我真不認為出了比爾·蓋茨、喬布斯,雙創就成功了。他同時進一步指出,有些時候明明知道應該提高勞動者的素質、營造全社會創新創業的氛圍,但是在實際操作上卻發生偏差,“誰都想弄出個微軟、蘋果來”。
談到高職學生創業資金難,有與會者指出:“很多地方給‘985’高校一個檔次,本科是一個檔次,高職是一個檔次。或者直接把高職砍掉。”他坦言,大學生創業貸款本身就是一個難題,而高職生無疑是難中之難。
(責編:郝孟佳、林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