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原理 [第一章] 概述 (4)

第二层ISP和一些大公司都是第一层ISP的用户。第三层ISP又称为本地ISP,是第二层ISP的用户,只拥有本地范围的网络

为了使不同层次ISP经营的网络能够互通,1994年,创建了网络接入点NAPNetwork Access Point)。网络接入点NAP用来交换因特网上的流量,NAP中安装有性能很好的交换设备。

NAP又称为对等点peering point),表示接入到NAP的设备不存在从属关系而都是平等的。

除了NAP以外,目前比较大的第一层ISP是直接通过高速通信线路2.5~10Gb/s或更高)和其他的第一层ISP交换数据,使通信更加快捷。

20世纪90年代,由欧洲原子核研究组织CERN开发的万维网WWWWorld Wide Web)被广泛应用在因特网上,促使了因特网的指数级增长。

计算机网络原理 [第一章] 概述

因特网用户指数级的增长

有两个名词需要区分一下。

internet互联网互连网,是一个通用名词,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形成的网络

Internet因特网,是一个专用名词,指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特定计算机网络,采用TCP/IP协议族作为通信的规则

因特网在中国的发展

第一阶段(1987-1994):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建成了第一条与因特网联网的专线,实现了与欧洲及北美地区的电子邮件通信.

中国的互联网络历史是从使用开始的,在1987920日,从北京向德国的卡鲁厄尔大学发送了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标志着中国人使用Internet的起点。

第二阶段(1994-1995): 教育科研网发展阶段

北京中关村地区及清华北大组成NCFC网并于19944月开通了与因特网的64千位/秒专线连接同时还设中国最高域名(CN)服务器。从此中国真正加入了全球因特网的行列。

第三阶段(1995---至今): 因特网在中国进入商用阶段

.19949月中国邮电部门开始联入因特网,建立北京上海两个出口。19956月正式运营从而拉开了中国因特网商用化发展的序幕。目前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已成为中国因特网的骨干网。

1996年发布了中国人写的第一个RFC文档,即RFC1922,又于2004年发布了RFC3743。RFC即Request For Comments(请求意见稿),是一系列以特定编号,用来记录互联网规范、协议、过程等的标准文件。基本的互联网通信协议都有在RFC文件内详细说明。RFC文件还额外加入许多的论题在标准内,例如对于互联网新开发的协议及发展中所有的记录。RFC文档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们参与网络、推动网络发展的标志。

1997年中国四大网络互联互通,国务院授权中科院创立和管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用来管理互联网络资源。

2006年,我国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纯IPv6网络,即CNGI。

2012年,出现了 “互联网+”的概念,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相结合。

物联网、大数据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zzsdx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