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最初的简单的ARPANET网络,所有要连接在该网络上的主机都直接与就近的结点交换机相连。
ARPANET是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1969年投入使用 后发展成为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
到了70年代中期,随着通信需求的增多,ARPA开始研究多种网络互连的技术,这种形式的互连网,就是后来因特网的雏形。
1983年,分为ARPAnet和纯军事使用的MILNET,TCP/IP协议成为ARPANET上的标准协议。因特网诞生。
1990年,ARPANET正式宣布关闭,完成了自己的试验使命。
第二阶段:三级结构的因特网(即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或企业网)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围绕六个大型计算机中心建设计算机网络,即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这种类型的三级计算机网络覆盖了全美国主要的大学和研究所,成为因特网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1991年,这一年是因特网的爆发期,网络不再局限于美国,世界上的大量公司纷纷接入到因特网。同时,美国政府将因特网的主干网转交给私人公司经营,开始对接入因特网的单位收费,开始了因特网的商业化。
第三阶段:多层次ISP结构的因特网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因特网服务提供者,或者也叫做因特网服务提供商,俗称“运营商”。
从1993年开始,由美国政府资助的NSFNET逐渐被若干个商用的因特网主干网替代,政府机构不再负责因特网的运营。
ISP拥有从因特网管理机构申请到的多个IP地址,同时拥有通信线路(自己建造或租用)和路由器等连网设备。任何机构或个人,只要向ISP交纳规定的费用,就可以从ISP获得IP地址,通过ISP接入到因特网。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上网”,便是指“通过某个ISP接入到因特网”,换言之便是走哪个运营商的宽带连网。
用户通过ISP接入到互联网
IP地址的管理机构,不会把一个单个的IP地址分配给单个用户,而是把一批IP地址有偿分配给经审查合格的ISP。形象的说,就是机构只“批发”IP地址,不“零售”。
根据提供服务的覆盖面积大小以及所拥有的的IP地址数目的不同,ISP也分为不同的层次。
多层次ISP结构的因特网
如上图,最高级别的第一层ISP的服务面积最大,一般都能够覆盖国家范围,都拥有高速主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