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青年论坛】
编者按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中华民族民族意志和民族精神的严峻考验。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冲在防疫一线的青年战疫者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中国青年的担当与责任,也赋予了爱国主义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本刊特组织几位青年学者围绕“爱国主义与中国青年的责任担当”这一主题开展对话,并邀请专家予以点评,以期引发更多青年关注,激励新时代中国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与谈人
程旺 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国家中医药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员
程猛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
王田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哲学与文化教研部讲师
主持人
朱慧玲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意蕴:爱国主义的情感构成、内涵与传统
主持人:爱国主义是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切实感受到的一种特殊情感。从哲学的高度深入分析:大家认为爱国主义具体包含哪些情感、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应该有哪些内涵?
程旺:在我看来,所谓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山河大地、同胞骨肉、历史文化、前途命运等内容的热爱和关切。爱国主义精神是国民在不同国家之中认出“自己”、形成独特性的“我们”的价值源泉,构成属于我们自身的身份标识和族群归属。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源远流长,绵延至今。集体主义指向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鲜明体现。
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传统的认识,一直存在着一个误区,即认为中华民族只有天下意识,没有国家观念,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左传》中就有“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主张,《孟子》中有“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中国传统价值观中报国、救国、强国、兴国的言论、事迹不乏其例,如“报国有长策”“报国寸心坚似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见中华民族不仅具有明确、悠久的国家观念、爱国传统,还把这种爱国情感转化为一种道德责任、使命担当。
王田: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来看,爱国主义既是中华儿女恒久不变的价值追求,内在地包含了个人与国家命运与共的辩证关系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群众史观,也在新时代历史坐标中被赋予了崭新内容,即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本质要求和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的国际视野。不同于自由主义的个人至上和社群主义的共同体至上,历史唯物主义是在互相构成的辩证维度中理解个人与国家关系的:一方面,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但国家并非复数意义上原子式个人的简单集合,而是以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为纽带的关系性存在;另一方面,现实的个人是身处社会关系之中的公共性存在,“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其生存生活发展的空间与社会性质和国家制度密切相关。不同于杰出人物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不仅创造丰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一群众史观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立场为根本立场。正是个人与国家之间命运与共的深刻关联和彻底的群众史观,才使得人们对国家疆域、主权、前途以及同胞始终负有责任与使命。
程猛:爱国主义有着丰富的内涵。历史地看,爱国情感会因应时代变迁而指向不同客体、表现出不同特征,但我们不能由此走向历史虚无主义,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历史的,爱国主义的精神传承在新时代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新时代爱国主义,是以中华民族的观念认同为支撑、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内容,表现为爱国主义与爱党的一致性、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性。新时代爱国主义作为内在的维系力量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爱国主义精神构筑起民族的脊梁”,要“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