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在广告行业中,似乎普遍存在洗脑式影响的影子。即通过无脑的、重复的、呐喊式的曝光,在你的脑海里生成某一领域的注意,然后影响你的行为。例如拼多多。 " 拼多多,拼多多,拼多多... " 你是不是有映像?你是不是快要唱起来了?又例如,“学车就到猪坚强”,杨幂大喊:“58同城~~” 等等
这种思路的确能获得有效的关注,能够在短期内把信息留在客户的脑海里,至于留的是好映像还是坏映像都不怎么重要,只要下次你要用到这一个领域的东西,自然脑海里的东西就跟鱼一样蹦出来了。
博主说说大家应该如何抵制、如何理性拒绝此类洗脑。此类洗脑以各种重复、简单、无脑式宣传影响了我们原本可能的行为,我们原本可以有更多优质选择,我们原本可以对各种类型的信息做一个理性比较,但是因为极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导致这类广告越来越多、愈演愈烈,什么产品都要来一波洗脑广告,每天在电梯、在公交车站、甚至电视上、电影插播,影响心情不说,还会导致好的内容看不到,洗脑内容一直有的情况,洗脑无处不在,我们还需理性看待
了解认知过程
在这之前,我们必须要知道一个流程,即一个观念、一条信息、一个说法,想要进到我们脑子里是有一个流程的,而且往往这些东西也会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真正抵达你的大脑,认知的过程可以分为6个步骤
曝光 ➤ 注意 ➤ 理解 ➤ 态度转变 ➤ 态度保持/态度睡眠 ➤ 行为影响
曝光,即一条信息,肯定要先让你看到,你都看不见就没有下一步了,曝光是有很多细节和问题在里面的,例如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推送特定的信息,能更好的曝光。例如给感冒了的人推送感冒特效药广告。 给要买车的人推荐二手车平台等等。我们这种程序员,平时在电梯里看到的很可能就是什么 “防脱发去xxx”、 “游戏本”,不排除有某些广告受众面非常广,各种投就可以了。
曝光完了以后,就是需要内容吸引你的注意力了,如果你只是看到了这个广告,但是没兴趣,那也是白瞎。
当你真的注意到这个广告了,广告要做的就是试图让你能理解广告的含义,你理解的越深,陷得越深;你理解的越多,兴趣越大。就好比你现在用天猫和京东,你了解京东多一点你可能会用京东,相反你可能更愿意用天猫。 其实就是关于人类的安全感和选择性问题,人们趋向于选择自己擅长的,懂得更多的领域。
嗯,分析完前面三步,我们大体可以判断,为什么当下会有如此之多的无脑广告。因为这种广告确实简单可行呀,可以直接跳过三个步骤。 通过高喊 “58同城”,你想不注意都难,注意到了后面就给你说几句大白话,每天重复,你想不理解都难!
然后呢,理解完了信息之后,你就该对信息做判断了,态度转变就算说你本来对这个事情是没有什么立场和态度可言的,但是可能在理解了某个信息的时候改变了立场和态度。例如 “学车就到猪坚强” ,你可能本身从同事、家人那里得到的信息是不信任互联网学车这类的玩意儿的,但是...通过这种无限洗脑,你可能就会慢慢的觉得,“尝试一下也不是坏事”,这就是你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这就是广告的目的之一。
那什么是态度保持和态度睡眠? 这么说吧,你不是马上就要做某某事情,还是例如学车,你肯定不是马上就要学,可能过了几个月,可能过了一两年。 这中间广告商需要防止你忘了,哎呀你别忘了 “学车就到猪坚强”。天天给你念叨。 而态度睡眠的情况则不一样,你想想,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拼多多,拼多多是干什么的。假如某一天看到拼多多的广告,并且没有对它产生排斥,那么将来、一个星期以后,在微信上再给你推一个拼多多的链接,你很有可能会点进去! 只是为了前一个星期听到的洗脑广告,你就点进去消费了。
我们一般理解的这六个过程,能够表达80%-90%的场景,广告几乎都是这种套路。或让你感同身受,从而理解内容,然后对品牌形成态度;或让你无脑记忆,降低理解成本,以便将来打第二个广告你更容易接受。
第一印象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