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华为三年,我才真正认同狼性文化
推荐语:
我从在爱立信,到华为,到完全脱离通信自己创业,曾经在MSCBSC论坛也写出了对通信行业,对网优的深刻认识,到对比华为和爱立信企业文化的优劣,这次,再对自己创业踩坑后的回顾。
创业艰难,人生总是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成长,作为他的好友,佩服他的勇气,祝福他的成长,加油吧兄弟。
——邓志强
三年前的现在,我离开了华为,裸辞。
彼时,这家公司已然处在电信业塔尖。
5月,我就已提离职。拖到9月,是因为领导希望我能待到下半年,替部门背一个考核C的指标。
华为绩效考核体系里,多数部门都会硬性分配绩效A/B/C的考核比例。就算全部门全年表现都很好,也无可避免有人要被打C。
A,次年大幅涨薪+职级提升;C,不涨薪甚至降职降薪。连续两年C,直接辞退。
我的团队就曾发生过连续打C被辞退事件。
同事为与家人团聚,想调来我们办事处。第一年没调成,但因流露要走,被部门领导毫不客气打C;第二年调来了,考核按规定仍在原部门手上,又是C。
我和我领导为他的事向上级申诉。中国区某大领导回应:制度就是这样的,谁知道你们有没有猫腻和包庇?谁都这样来闹,这么大一家公司还怎么运作?
于是,一个勤勉踏实的技术骨干,即被辞退。一点儿转圜余地都没有。
我的离职或多或少也受了这事影响,觉得华为制度太不讲人性,再加上一些因素,我的离开多少带着情绪。可以说,那时我看华为,偏颇而片面。
之后三年,我玩自媒体、写小说、传记、文案策划,又和朋友合伙创业,开了家文化公司,彻底告别通信圈。
现今,复盘犯过的错和走过的弯路,我却不得不承认——对于创业者来说,华为的狼性文化在某种程度上,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
1.少谈情怀多给钱
2016年底,我和合伙人老杨创立文化公司。我和他都是跨界——我是通信行业,他是保险和制药。我俩脑门一热做文化,纯粹出于爱好。
那时候,500强的光环还没褪去,我还带着一厢情愿的乐观和一叶障目的自负,心想这并没有什么难的。
开业第一件事,我们就给公司树了个貌似很有逼格的定位——做一家有温度、有情怀、有归属感、有幸福感的新型创业公司。
为落实“四有”,我们决定:不加班、不打卡、甚至每周只开工四天半。
经常性团建聚餐、每周分享会、按员工意愿与特长分配工作、老父亲般慈祥对待员工失职借口。我还亲手在公司搭健身角,鼓励大家多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状态。
这些噱头的确一开始吸引了不少眼球,很多人慕名而来。
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
但这种状态并没有持续多久,应该是才过了几个月,就有员工提出辞职。
我当时有些惊讶。我对这名员工相当不错,悉心培养、无私传授,一周工作两三天就能完成。
员工直言不讳:工资有点低。可她不好意思提涨,一是工作量不重,二是知道公司业务情况不是很理想。思来想去,另谋高就。
这事让我跟老杨吃惊并反剩
我们用了太多时间去构建所谓的公司文化,却没把主要精力放在拓展业务和渠道上,每个月,公司账面都是不小的赤字,自然没法给员工涨工资。
此时要是去跟人空谈什么情怀,未免显得可笑又华而不实。
在华为期间,我就很少听人谈及情怀。
我的领导曾多次说:大家来华为,包括我自己,就是来赚钱的。加班是辛苦,但是有钱赚埃其他的,一概都是扯淡。
这话听来糙,但我现在觉得,的确是真理。
对中高层核心员工,或许还可以谈谈愿景、战略、职业规划,但对大多数基层员工,这太远太飘了。
有能力给钱,甚至能给超出他们预期的钱,这才是一家公司最能体现情怀的地方。
2.老板不作为,是对员工最大的犯罪
头一年业务量小,多数员工比较闲。除了外接的工作,也有内部的活,例如运营公司自媒体,宣传推广我的小说。
内部的活,不直接产生盈利,我和老杨也就不做任何考核。有时候他们忘了做,我们也只是温和提醒一声。
这样造成的情况就是,因为我负责绝大部分内容输出,倒变成了公司最忙的人。每天来得最早,晚上也只有我加班,员工们17点半就都按时下班了。
我偶尔会跟老杨吐槽,说咱们公司真奇葩。你见过哪家创业公司是员工每天悠哉,只有老板加班码字到吐血的?
但这能怪员工么?
不,还是怪我们自己。
作为内容创作者,我的创作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但作为老板,我明显没有任何作为。
管理的失度及制度的松散,就是我的不作为。
员工多数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有尚未毕业的实习生。他们从没真正走上过社会,自然没有什么成熟的工作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