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运营商有更强的SDN部署意愿,是因为使用标准化的转发设备,可以让其降低网络建设和维护成本,实现多厂商设备网络环境集中高效控制。通过软件应用的开发实现新业务的快速部署,促进网络和业务创新。同时,SDN技术还能为运营商创新商业模式,通过业务与流量的紧耦合为流量经营提供技术手段。
任何新事物被接纳都有一个过程,SDN亦然。在其发展初期,传统行业用户注定难以成为“吃螃蟹”者。
生态圈:底热上冷
SDN的风靡,撬动了IT业界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因为按照SDN理念,网络功能、业务功能这些被抽象化出来的对象,可以被放到x86服务器上运行,这些功能在摆脱硬件的束缚之后,自然也可以融入到其他系统中,为上层应用服务。不难发现,2014年,“跨界”俨然成为一种时髦的潮流。SDN生态圈不再仅有学术派和网络技术厂商的参与,Oracle、VMware、英特尔等IT巨头纷至沓来,甚至还成为SDN标准背后的推手。
实质上,这种现象并非追逐利益的投机行为。在叶航晖看来,SDN本质上是IT和CT融合的产物,必然会将原有的生态圈格局打乱。而且,SDN的广泛推广也不可能单纯依靠网络设备厂商或技术界去推动,“它需要的是一个从底层基础架构到中间的控制层,再到上面的管理层、管理层上面的应用层互相贯通且抱团取暖的生态圈”。
SDN的核心精神是“软件定义”。在SDN的生态圈里,除了底层、中间层、管理层的参与者外,还有一个最关键的环节,即应用层的参与者。如果缺乏开发者生态圈,“软件”定义的价值似乎无处体现。综观2014年面市的SDN网络设备,厂商提供的接口开放能力已相当完备,但开发者的圈子却没有成型。相比之下,国外已经出现了一些第三方的专门为企业开发网络应用,基于底层厂商的解决方案解决用户问题的公司。但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未出现这类企业,中国本土的开发者生态圈难成型的原因又是什么?
叶航晖认为,基于“SDN+NFV”架构的APP开发与手机应用APP的开发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手机应用APP是面向终端消费市场的,应用比较简单,但面向企业用户的应用多是B2B的应用,它不仅有个性化的需求,还有在业务上线后不能频繁变化的需求。而需要变化的时候,也必须有专业团队进行支撑。企业级的应用需求不但对开发者团队的要求非常高,对厂商支持能力的要求也非常高。
2014年,国内SDN生态圈呈现出底层开放已做好准备,但上层应用开发却无人“接棒”的局面。目前,华为等厂商正在通过开发者联盟和商用软件生态圈资源解决这类问题,但能否逐渐弥补这个缺口,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热度:从“虚”到“实”
SDN被泛化和过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是一个好现象还是一个坏现象?
“这说明,SDN将越来越聚焦,越来越实用化。”段晓东认为SDN在2014年里发生了从“虚”热到“实”热的变化,没有人再去讨论概念和定义架构,而是聚焦于验证SDN的可行性。和过去不同,它的热度是覆盖整个IT业界的,驱动了整个生态圈的共同探索。
2014年,国内主流厂商均已支持ONF1.3协议;SDN的设备类型逐步从交换机扩展到路由器,从物理设备扩展到虚拟设备,控制器的形态也从最初的单个控制器演变为分布式集群;在应用层面,从过去关注发现ALL3基础转发这类网络基础应用,拓展到了关注业务的应用,包括虚拟私有网络、软件定义安全等应用,以及与NFV的深度融合。
和2013年最大的不同是,SDN解决方案在各个领域的商用开始启动,SDN生态体系也在逐步成熟。11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发起的SDN产业联盟正式成立,它包括全球33个联盟成员,是目前首个面向商用场景、解决SDN发展实际问题的产业联盟。
丹·皮特表示更多用户认识到了SDN的益处,而非它的理念,这是一个质的变化。BAT、亚马逊、谷歌这样的互联网公司,中国航空、通用汽车、中国电网这样的大型企业都在成为“网络运营商”。叶航晖认为,当前SDN在中国已经进入商用发力阶段。但SDN在中国的商用落地需要多种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全面支撑。分布式控制器集群技术、基于SDN 的Overlay,以及服务链技术是当前实现SDN实际商用的关键技术。另一方面,数据中心多租户虚拟化网络方案、SDN与NFV深度融合技术、多活数据中心方案、运营商云POP方案和云安全服务方案也是SDN应用领域主流解决方案。在技术和解决方案上,SDN落地的难题正被逐步扫除。以华三为例,其SDN商用解决方案VPC已能通过服务链实现网络的灵活自定义、网络所见即所得,让用户利用硬件物理网关和虚拟业务的灵活性,充分发挥物理网络的性能优势和虚拟设备业务的灵活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