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三农”难题 迈向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归欣 李若凡

中原沃野,芃芃其麦。“三农”工作一直是我省的重中之重。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后,如何接续奋斗,破解“三农”难题、实施乡村振兴,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今年省两会期间,这个话题引发广大代表委员热议。

“粮”上做文章,“农”上谋新篇

“我省是农业大省,粮食生产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省人大代表、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耿明斋说,“要实现农业更强的目标,就要在‘粮’上做文章,‘农’上谋新篇,促进三产融合,从而推动乡村振兴。”

耿明斋认为,只有产业振兴,才能建设好乡村环境基础、文化基础、社会基础。而推进“产业振兴”,就要实现农业农村产业全面发展,尤其是要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基础,加快其产业链、价值链的拓展,进而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真正实现农业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

省政协委员、省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刘延生表示,我省肩负着扛稳粮食安全的重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要任务是要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在此基础上,要想方设法促进农民增收。

他建议,一方面,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开展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服务,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另一方面,发挥供销合作社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为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农资供应、配方施肥、农机作业等系列化服务,解决“地怎么种”的问题。

改革作“法宝”,创新添活力

“土地问题是乡村振兴的‘命门’。2019年以来,郏县致力于做足做活做好‘土地文章’,累计整治土地3.32万亩,相当于盘活利用了全县四分之一的土地。”省人大代表、郏县县委书记丁国浩说。

今年,该县将重点抓好三项工作:持续强力推进“双违”整治,不留死角、不留空当;着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把拆出的土地全部收归村集体;全面启动宅基地超面积治理,一户不落完成整治任务。“我们将坚持用好‘改革法宝’,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集体经济壮大、农村稳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丁国浩说。

“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推动乡村振兴,要更加重视农村电商的巨大作用和潜力,让农产品搭上电商快车,给群众带来真金白银的实惠。”省人大代表、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会长赵国安表示。

赵国安认为,应积极搭建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育平台,紧密联系本地实际,挖掘特色优势农产品,并建立农业品牌。同时,针对大部分农产品为果蔬生鲜,对冷链物流需求较大这一问题,地方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农村物流体系建设,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人才为重点,培育“领头雁”

“发展产业、振兴农业、建设农村,离不开高素质农村人才的支撑。鼓励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创新,把他们培育成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当下农村发展迫切所需。”省人大代表、夏邑县刘店集乡徐马庄村家庭农场负责人王飞认为。

如何培育乡村振兴的“领头雁”?王飞建议,一方面,要出台落实优惠政策,吸引、鼓励各类型人才返乡创业;另一方面,对有志留在农村的青壮年农民加强培训,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希望相关部门在产业发展、生产用地、财政补贴、金融贷款等方面给予扶持,给高素质农民加油提气,“领”出产业富民新气象。

省政协委员、封丘县王村乡小城村党支部书记郭祖良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员等帮扶干部日夜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既与农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又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是农村发展的“宝贵财富”,应该让他们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持续发挥作用。

郭祖良认为,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后,应继续把驻村帮扶的工作机制保留下来,选派“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和科技人员沉到一线,同时加强教育和培训工作,更新其理念认知、提升其工作能力,让他们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17513a181bb8f5e14c774a8a943688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