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 KDE 1.0尽管设计粗糙,但它奠定了整个KDE项目的基础。
在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开源模式推进的Linux在开发者中已经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尽管X Window已经非常成熟,也有不少基于X Window的图形界面程序,但它们不是未具备完整的图形操作功能就是价格高昂(如CDE),根本无法用于Linux系统中。如果Linux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突破,一套完全免费、功能完善的GUI就非常必要。1996年10月,图形排版工具Lyx的开发者、一位名为Matthias Ettrich的德国人发起了KDE(Kool Desktop Environment)项目,与之前各种基于X Window的图形程序不同的是,KDE并非针对系统管理员,它的用户群被锁定为普通的终端用户,Matthias Ettrich希望KDE能够包含用户日常应用所需要的所有应用程序组件,例如Web浏览器、电子邮件客户端、办公套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等等,将 UNIX/Linux彻底带到桌面。当然,KDE符合GPL规范,以免费和开放源代码的方式运行。
KDE项目发起后,迅速吸引了一大批高水平的自由软件开发者,这些开发者都希望KDE能够将Linux系统的强大能力与舒适直观的图形界面联结起来,创建最优秀的桌面操作系统。经过艰苦卓绝的共同努力,KDE 1.0终于在1998年的7月12日正式推出。以当时的水平来说,KDE 1.0在技术上可圈可点,它较好的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各项功能初步具备,开发人员已经可以很好地使用它了。当然,对用户来说,KDE 1.0远远比不上同时期的Windows 98来得平易近人,KDE 1.0中大量的Bug更是让人头疼。但对开发人员来说,KDE 1.0的推出鼓舞人心,它证明了KDE项目开源协作的开发方式完全可行,开发者对未来充满信心。有必要提到的是,在KDE 1.0版的开发过程中,SUSE、Caldera等Linux商业公司对该项目提供资金上的支持,在1999年,IBM、Corel、RedHat、富士通-西门子等公司也纷纷对KDE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自此KDE项目走上了快速发展阶段并长期保持着领先地位。但在2004年之后,GNOME不仅开始在技术上超越前者,也获得更多商业公司的广泛支持,KDE丧失主导地位,其原因就在于KDE选择在Qt平台的基础上开发,而Qt在版权方面的限制让许多商业公司望而却步。
Qt是一个跨平台的C++图形用户界面库,它是挪威TrollTech公司的产品。基本上,Qt同X Window上的 Motif、Open Look、GTK等图形界面库和Windows平台上的 MFC、OWL、VCL、ATL是同类型的东西,但Qt具有优良的跨平台特性(支持Windows、Linux、各种UNIX、OS390和QNX等)、面向对象机制以及丰富的API,同时也可支持2D/3D渲染和OpenGL API。在当时的同类图形用户界面库产品中,Qt的功能最为强大,Matthias Ettrich在发起KDE项目时很自然选择了Qt作为开发基础,也正是得益于Qt的完善性,KDE的开发进展颇为顺利,例如Netscape5.0在从 Motif移植到Qt平台上仅仅花费了5天时间。这样,当KDE 1.0正式发布时,外界看到的便是一个各项功能基本具备的GUI操作环境,且在后来的发展中,Qt/KDE一直都保持领先优势。有必要提到的是,TrollTech公司实质性参与了KDE项目,如前面提到Netscape 5.0 的移植工作就是由TrollTech的程序员完成,而KDE工程的发起者、Matthias Ettrich本人也在1998年离开学术界加入TrollTech,并一直担任该公司的软件开发部主管,因此TrollTech公司对于KDE项目拥有非常强的影响力(当然不能说绝对掌握,毕竟KDE开发工作仍然是由自由程序员协作完成的)。我们前面提到,KDE采用GPL规范进行发行,但底层的基础 Qt却是一个不遵循GPL的商业软件,这就给KDE上了一道无形的枷锁并带来可能的法律风险。一大批自由程序员对KDE项目的决定深为不满,它们认为利用非自由软件开发违背了GPL的精神,于是这些GNU的狂热信徒兵分两路:其中一部分人去制作Harmonny,试图重写出一套兼容Qt的替代品,这个项目虽然技术上相对简单,但却没有获得KDE项目的支持;另一路人马则决定重新开发一套名为“GNOME(GNU Network Object Environment)”的图形环境来替代KDE,一场因为思想分歧引发的GUI之战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