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帝内经》论医学生敬业思想教育的着力点(2)

《内经》认为,德是一个人的正常状态,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无德,即意味着做人的意义消失了。因此,《内经》认为医者应该首先讲求医德。《灵枢·师传》具体指出,行医可以“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从而使恩德教化在民间广泛施行,最终达到“上下和亲,德泽下流”的境地。在这里,德是医的结果,医是德的前提条件,医德之源就这样从《内经》出发了。不仅如此,《内经》还引入了儒家君子的概念,来进一步说明医德的重要性。《灵枢·通天》认为人有五种形态,其中“阴阳和平之人,其状委委然,随随然……众人皆曰君子”。意思是属于阴阳和平的人,往往外貌从容稳重,举止大方,众人都认为这类人很有德行。可见,《内经》已经明确倡导医者要讲求医德,要有一颗儒家君子的仁爱之心。

1.2 锲而不舍

从事任何一个职业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因此,对医者而言,只有具备锲而不舍的精神才是实现“上工”理想的关键。《灵枢·经别》在介绍十二经别的循行路线以及诸经别之间离合出入的配合关系时,认为“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止”的本意是停止的意思,但在这里特指“奋斗不止”,其和“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中的“止”具有相同的涵义。这句话强调了十二经脉的重要性,指出医者应当把十二经脉作为终生不断深化学习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不应游移不定,应锲而不舍,奋斗终生。在今天看来,《内经》“学之所始,工之所止”的观点正是历代医者锲而不舍追求“上工”理想的生动写照。

《内经》对职业理想的认识具体而深刻,并且这种认识深深地影响了后世。“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一文中论及的医者应该具有的“大医精诚”观与《内经》所倡导的“上工”的职业理想观就是一脉相承的。当前,医学院校开展医学生敬业思想教育,应该传承好《内经》的这种职业理想观,着力于做“上工”的职业理想教育,致力于使广大医学生争做新时代的“上工”。这种新时代“上工”的实现路径,一是要培养医学生的仁爱之心,使其充分认识到医者救死扶伤的重要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二是要树立其终身学习的意识,在求医的道路上,去故就新,锲而不舍,从而使他们在医学这一“精光之论,大圣之业”中做出更大贡献。

2 敬业思想教育应着力于“道甚明察”“临事以适道术”和“语之以其善”的职业技能教育

医学是一门人学[]。医生的敬业对专业性的要求比其他职业一般更高[]。因此,追求精湛的职业技能是实现敬业的基本条件。《内经》把职业技能概括为“术”。为了使医者掌握精湛的医术,《内经》提出了“道甚明察”“临事以适道术”和“语之以其善”的职业技能观。“道甚明察”就是要具有较高的医学理论水平。“临事以适道术”就是要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语之以其善”就是要具有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技能。

2.1 具有“道甚明察”的医学理论水平

学好医学理论是掌握精湛医技的基础。《素问·方盛衰论》特别指出,“道甚明察,故能长久”。这里的“道”是指医学理论,也就是医理。意思是,医理极高明了,所以能长久取得疗效[]。对于如何掌握好医理,《灵枢·禁服》提出了“夫约方者,犹约囊也,囊满而弗约,则输泄;方成弗约,则神与弗俱”的观点。这里的“约方”指的是把诊断和治疗方法,通过提纲挈领的方式归纳起来;“约囊”指把口袋扎起来。这句话是指医者要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注意对医理总结归纳。如果不能提纲挈领地结归纳,则杂而不精,就不能在临证工作中做到出神入化,运用自如。可见,《内经》十分重视医学理论,不仅指出了医学理论的重要性,还具体提出了掌握医学理论的方法论,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深思。

2.2 具有“临事以适道术”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内经》认为,要想掌握精湛的医技,应在掌握医理的基础上,还要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素问·解精微论》提出了“卑贱富贵,人之形体所从,群下通使,临事以适道术”的思想。意思是人们的卑贱富贵以及身体素质等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具有不同的适应症。只有明白了这些道理,才能把学到的医理运用到实际的临证工作中去。《内经》实际上提出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因为医理如果不与实际相结合,就不会“适道术”。对于理论与实际如何相结合,《灵枢·官能》提出了“法于往古,验于来今”的观点。认为医者应该取法古人的医术,用临床实践来检验。可见,《内经》已经充分认识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2.3 具有“语之以其善”的医患沟通技能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heiqu.com/303425df6de0b8da71f7688c79948c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