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帝内经》论医学生敬业思想教育的着力点(3)

良好的人文关怀意识和能力是实现治病救人的重要一环[]。在《内经》看来,这种人文关怀意识突出地体现在医患沟通技能上,指出“语之以其善”是掌握医患沟通技能的精髓所在。《灵枢·师传》认为“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意思是怕死求生是人之常情。因此,在行医诊断时,医者一定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因人行医,并“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医者的医技是否高超,其衡量标准之一就是能否对患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进行循循善导,使其了解疾病的危害,从而配合治疗。《内经》“语之以其善”的医患沟通技能观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患沟通原则。在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的时期,《内经》的这种医患思想对医师处理好今天的医患关系具有现实意义[]。

医学院校开展医学生敬业思想教育,应该借鉴《内经》“道甚明察”“临事以适道术”“语之以其善”的职业技能观,着力于开展以上三个方面的职业技能教育。在基础教学阶段,要侧重于对医学生进行医学理论知识的储备,使其具备较高的医学理论水平;在后期实践教学阶段,要贯彻落实好“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要求,使其掌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同时,要贯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注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患沟通教育实践活动,使其掌握基本的医患沟通技能。

3 敬业思想教育应着力于“审慎”和“从容”的职业态度教育

良好的职业态度是敬业的外在表现,是医学生敬业思想教育的又一着力点。在《内经》看来,医学是“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的人学。因此,行医诊断一定要“审慎”和“从容”。时至今日,“审慎”和“从容”的职业态度观对我们仍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3.1 行医要审慎

审慎是《内经》倡导的基本职业态度。在《内经》一百六十二篇论著中,出现“审”“谨”“谨察”“审察”等代表审慎思想的词汇多达十余篇,充分彰显了《内经》审慎的行医态度。《灵枢·终始》指出“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牅,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意思是说医者在做针灸时,一定要专心致志,就好像闭户塞窗,深居静处。在这种情境下,没有一点杂念,听不到旁人的任何声音,所有的精神都会集中在临证诊断上。这是《内经》要求医者全神贯注、严谨审慎行医诊断的最为形象性的表述,是其审慎行医思想的集中表达。《内经》所倡导的这种医风,为后来人如何行医问诊指明了风向标[]。

3.2 行医要从容

《内经》很看重从容不迫的行医态度。《素问·徵四失论》提出了“治数之道,从容之葆”的观点,认为医者在诊治疾病时,具有从容和缓的行医态度是最为宝贵的。《素问·示从容论》还专门论述了医者在诊断疾病时一定要全面深入、从容不迫的重要性。该篇明确指出,临证诊断应当从容分析,“夫脾虚浮似肺,肾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肾,此皆工之所时乱也,然从容得之”。意思是一般医者时常搞乱的脉象,如果能够从容沉着地应对,细致分析,还是可以辨别的。该篇还指出,“明引比类、从容,是以名曰诊轻,是谓至道也”。也即医者在行医时要懂得引物比类、从容分析的法则,这是诊治的根据,也是最高明的临床诊断之道。

正是本着这种“审慎”和“从容”的职业态度,《内经》开启了中医药学生命至上的人文精神之源。所以,医学院校开展医学生敬业思想教育,还应借鉴《内经》的职业态度观,着力于对医学生开展“审慎”和“从容”的职业态度教育。首先,要把这种职业态度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使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和时代风采;其次,要通过组织开展爱心教育等系列主题校园文化活动,逐步培养其生命至上的人文情怀,从而升华出对医学事业的敬畏之心。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heiqu.com/303425df6de0b8da71f7688c79948c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