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中心小学德育处的主任吴坤宝告诉记者,现在安全教育、防溺水教育以及防沉溺网络尤其是玩游戏充值的问题,都是他们学校关注的重点问题。每年寒暑假放假之前,他们还会开家长会,和家长反复强调这些问题。同时,这些问题,也是平时老师们课后五分钟再三强调的问题。
屯昌县新兴镇新兴中心小学德育处 主任 吴坤宝:课后五分钟的教育时间,每一天的上午、中午、下午放学时间,五分钟教育。
最后校方也建议,针对孩子存在的问题,学校和家庭共同监管,合力引导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未成年人游戏充值频发
最高法新规破解当前难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遍,未成年人充值或者打赏事件,接连不断,那么这一问题要如何妥善处理呢?除了家庭、学校的合理引导外,最高人民法院新出台的《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也为这一难题的破解,提供了法律保障。
新 闻 回 顾
2017年9月,三亚年仅6岁的小剑,趁着父亲忙于饭店生意时,拿父亲的手机玩游戏,两个小时内就在游戏里充值30次,共计六千元。腾讯公司经过审核,退回大约4800元。
2019年2月,琼海10岁男孩小郑,拿妈妈的手机,通过微信和支付宝,在快手APP上充值了快币,打赏快手平台的游戏主播,总共充值了148420元。而这笔钱,是妈妈的治病钱。记者介入协调后,快手平台给予了全额退款。
2020年5月19号,定安水果摊贩曾女士的儿子杨杨,累计花费了八千多元,用于购买“王者荣耀点券”和“和平精英点券”,导致水果批发商的货款没法结算,一家人的生活也陷入窘境。
类似的情况,在我国其他省份也屡见不鲜。大部分孩子网络高额消费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家长陪伴的缺失。工作忙、沟通少、陪伴少,这些是孩子沉迷手机游戏的普遍诱因,甚至有的家长用手机替代自己对孩子的陪伴。而孩子,对于父母赚钱养家的辛苦,还知之甚少,对金钱的价值观也没有完全形成。另一方面,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孩子,能通过多种渠道接触电子产品甚至是手机游戏,虽然各大游戏运营商设置一键禁玩或防沉迷等措施,但限制还不够。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新出台的《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明确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同时,最高法有关负责人介绍,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因此其参与网络游戏所花费的支出,一律应该退还。
此外,在支出款项的数额方面,规定没有采用“一刀切”的做法,而是将应予返还的款项限定在与未成年人的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这一点在具体案件中可以由法官根据孩子所参与的游戏类型、成长环境、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综合判定。这一《意见》的出台,不仅对处理类似事件的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对于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规范网络平台、游戏公司的行为,也都提供了法律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