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视频摄制:河北日报记者 贾晓煊 耿 辉 通讯员 温 婧 张泽军
百年老树开枝散叶带出扶贫大产业
——河北省涿鹿县南山区产业扶贫揭秘
涿鹿县南将石村村貌。 河北日报记者 耿 辉摄一棵生长在阴坡台地上的野生狮子头文玩核桃树,在山中凉爽舒适的气候中,摇曳着婆娑身姿,褐色的叶子随风舞动。
历经百年风雨,它见证了当地一辈又一辈人土中刨食、为穷所困的无奈。而今,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沛雨甘霖中,它终于化成一方百姓的“摇钱树”。
探寻一棵老树与一个特色扶贫产业的故事,不仅能感受到当地干部群众向贫困宣战的艰辛与决心,更能感受到河北脱贫故事的生动与美丽。
百年老树虽是棵“摇钱树”,但一棵树却不能带富一方百姓
涿鹿县南将石村树龄200多年的野生核桃树。河北日报记者史晟全摄河北省涿鹿县南山区南将石村地处河北涞水、涿鹿和北京门头沟的交界处,四周森林茂密、山谷幽深。就在这么一个偏僻的地方,生长着华北地区唯一一棵树龄200多年的野生狮子头文玩核桃树。
近日,记者来到这棵核桃树下。仰视着核桃树的一枝一叶,52岁的南将石村党支部书记刘启全,深情地讲述起这棵野生老树的历史。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将石村主要以种植核桃树为主。秋天,其他树的核桃个个仁粒饱满,唯有这棵树上结的核桃头尖底大,皮厚仁微,只能混在成麻袋的核桃中掺假充数。后来,有个挎着书包的陌生人专程从北京来到这里,以几毛钱一个的价钱,买走一些青皮核桃。头脑灵光的村民才渐渐知道,原来这种核桃不能食用,另有价值。
“食用核桃论斤卖,文玩核桃论个卖。”老核桃树的价值被重新评估,村民争相承包,承包费从最初的每年100元,涨到每年1.3万元、1.6万元、9.8万元,最高时一年的承包费达36万元。承包者中,就有刘启全。
涿鹿县南将石文玩核桃产地交易中心。河北日报记者高振发摄正是由于承包老树,刘启全得以与京津等地的文玩核桃界人士相识,进而了解到核桃文化以及“南将石狮子头”的尊贵地位。
文玩核桃起源于汉隋,盛行于明清。把玩核桃,不仅有助于锻炼身体,更因核桃经把玩之后通身红润成为一种艺术品,深受人们青睐。
而在众多品种中,“南将石狮子头”因其外表敦实饱满,筋纹如沟如槽,皮质厚实细腻,把玩之后可达到玉化,格外受到核桃把玩者的追捧。2005年,随着文玩核桃市场的升温,一对上等的“南将石狮子头”核桃价格达上万元,在北京市场小有盛名。
2006年,刘启全成为一名村干部。此时,他早已不再承包老树,而是把精力放到培植更多的文玩核桃树上。凭借30年前父亲嫁接成活的一棵文玩核桃树,他发现,依托当地独特的土壤气候,通过从老树上剪取枝条,可以嫁接出更多的文玩核桃树。在他的带动下,有少数村民开始嫁接文玩核桃树,但大多数村民并没有意识到文玩核桃树的潜在价值,仍靠外出打工为生。当时,村民房屋破旧、生活拮据,只有56户116口人的南将石村,光贫困户就有35户。刘启全发誓,一定要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从一棵老树发展到一个规模化的产业,如果没有各级部门的帮扶,没有党的脱贫攻坚政策,是绝对不可能的。”环顾沟底坡沿上一棵棵挺立的文玩核桃树,刘启全说。
科学技术犹如甘霖,百年老树“开枝散叶”化身千万棵“摇钱树”
村民闫桂起在家中院子里的文玩核桃树下锄草。通过种植文玩核桃,他实现了脱贫致富。河北日报记者耿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