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 | 解密王海峰与哈工大的AI渊源(2)

现在,王海峰最众所周知的身份是百度的首席技术官(CTO)。而他身上有着不少闪亮的学术头衔:国际学术组织ACL历史上首位华人主席、ACL亚太分会AACL创始主席、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副理事长、大数据系统软件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

在AI的江湖里,学术与产业,本来就不应该把彼此划分成两个世界。但它们之间,到底该如何恰到好处地彼此滋养,王海峰的探索与工作或许能带来很多思考。

作为中国AI的领军企业,百度通过百度大脑、百度智能云、小度、阿波罗等一系列技术和产业应用,支撑着社会不同领域的智能化。而这些底层能力的释放,离不开王海峰领导的百度研究院、AIG(百度人工智能体系)等团队在学术领域的持续突破。

比如百度自研的流式多级截断注意力模型(SMLTA),就让语音识别速度和识确度大幅提升,一声声“小度小度”回响在无数家庭的客厅;基于知识图谱的视频语义理解能力,让百度大脑可以实现很好的语义分割,帮助医疗、工业、矿业等等实现更加精准的图像识别,减少员工的作业强度……诸如此类的技术创新,激活了普通人对AI的新认知和想象。

image.png

其实,这种融合产业需求的学术创新,早在王海峰于哈工大求学期间就已经显露出来。

1996年,时任哈工大校长助理的高文(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王海峰的博士指导老师之一。随后高文加入了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中心与摩托罗拉共同设立的先进人机通信技术联合实验室(JDL),王海峰便也一同到了北京。

那时的他,已经通过参与BT863和CEMT-Ⅲ两个项目,对机器翻译技术有所涉猎。博士期间能不能自己尝试思考和更新一些东西?

王海峰在JDL实验室里,接触到卡耐基梅隆大学,开始将神经网络应用到语音处理上,便尝试将循环神经网络的方法引入了机器翻译,通过对神经单元的循环反馈使用让神经网络拥有“记忆”。在记忆模式下进行运算,就能结合语境和上下文进行结果的预测。

举个例子,当语句中出现“神马都是浮云”,机器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判断出“神马”到底指的是“一种动物”还是“什么”的谐音。

哈工大和王海峰的创新,是中国第一次利用神经网络解决机器翻译这样的跨学科问题,将神经网络算法从相对单一的数学问题,引入到更复杂也更具价值的现实场景中来。从世界范围来看,都并不算常见,国内更是首创。

可以说,这种从产业需求出发结合学术突破的创新视角,伴随着王海峰的工作和成长,不断进入了企业和很多学术组织中去。

所以,在2018年哈工大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时,王海峰也受邀加入了学术委员会,将产业界的理念、资源、诉求带进来,与哈工大一起共同引领世界人工智能科技发展。

哈工大的人工智能之路发展了五十年,依然是少年。而王海峰作为推动中国人工智能学习、研究和发展的一份子,他的故事在哈工大建校百年的时刻读来,更让人感到教育之幸福,民族之希望,也是哈工大人奋斗历程的一个缩影。

当下,AI对于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何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被大家所熟知,或许就像王海峰这样的优秀学子一样,像百年校庆上的无人机展演一样,用具象的人或事物,来展示哈工大乃至中国学术AI的价值。

读懂王海峰,某种意义上也是在阅读哈工大学术建设的寸进,探秘中国和AI握手的关键节点,厘清中国AI从黎明将至到全面繁荣的历史机遇。

这些值得探寻的答案,都随着王海峰的人生故事一一浮现。值此百年校庆之际,我也向各位校友、各位读者真诚地推荐这本——《AI已来:让中国AI走向世界的王海峰》,相信大家将有所收获。

文字 |李艳文

图片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885cc72012b0bbef73c860fb429070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