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 作为国家繁荣富强的精神驱动力量, 必须牢固树立在每个公民心中,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 对大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尤为重要。随着新媒体的出现, 人人都可以向外界传递信息, 每个人都拥有了充分的话语权, 使得新媒体所传播信息良莠不齐。同时, 新媒体具备的及时性、便捷性等特征, 可以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新的途径。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 信息的庞杂性对认知和情感造成冲击
因为大学生身处校园之中, 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 相对于单调乏味的校园生活, 新媒体成为他们了解社会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但传播信息的新媒体为大众提供了匿名、开放、自由的平台, 很多情况下无法保证信息发布者信息内容的真实性, 而大学生面对复杂信息资源缺乏足够的信息甄别筛选能力, 这就使他们在面对关于社会错误的负面信息时, 容易被舆论所误导。以微博为例, 当出现社会热点时, 不论正面还是负面都会迅速登上微博的“热门搜索”, 当大学生浏览信息时, 面对纷杂多样的评论, 很难形成自己的看法。并且微博本身无地域界限, 外国人士在分享本国积极的、正面的内容时, 负面的内容却很少甚至几乎不呈现。以至于大学生在浏览信息时, 很容易受到其中美好内容的触动而对外国产生理想化的认识, 导致崇洋媚外的现象出现, 削弱爱国情感。原本大学生只通过学习课本的爱国知识, 所以对爱国的认知只停留在浅显的层面, 如今加上新媒体传播的信息纷杂, 使得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受到严重冲击。
(二) 主体的大众化使传统教育模式受到挑战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一般都是在课堂中或实践中进行的, 并且往往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而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地位, 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往往受到抑制, 很难发挥自己的想法。新媒体提供的信息资源丰富多样且开放复杂, 犹如社会舆论的“放大镜”。然而大学生的闲暇时间都投入到了新媒体提供的虚拟环境中, 受到各种意识形态的冲击, 他们广泛参与虚拟的平台, 而忽视现实生活中与同学们的交流和老师的教导, 这就使他们脱离传统教育模式。教师承担着教育学生爱国的重担, 但是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 教师必须从中选择积极向上的内容来教育学生。如果教师完全不参与新媒体所提供的平台, 不从中获取即时讯息, 会使得教师和学生距离拉大, 二者的互动减少, 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并且面对新媒体爆出的突发事件, 如果教师不及时引导学生的价值观, 很可能大学生就会被错误的言论所牵引, 为爱国主义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三) 表达的隐蔽性使教育环境日趋复杂
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环境, 无非是家庭或学校两种。但如今新媒体的发展, 使得爱国主义教育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强。新媒体以其及时性和突发性的特点, 迅速吸引大学生的眼球, 为大学生带来一些热点、焦点、以及敏感事件, 再加上新媒体的互动性平台, 使得大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交换观点。当一个事件发生时, 大学生会汇聚在一起讨论, 如借助QQ群, 在群里发表观点, 此时教师是没有参与其中进行调控的。如若涉及到损害国家形象的虚假信息时, 大学生没有足够判断能力, 可能发表一些过激的看法。新媒体的匿名性使得大学生乐于在网络环境中参与特定话题的讨论, 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倾向于表达出真实的意见和看法。大学生参与的新媒体形式多样, QQ、微博、贴吧等, 大学生在这些虚拟的环境中, 隐藏了身份、性别、年龄等特征, 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 有的学生甚至在新媒体上发泄不满, 并对某一社会现象发表极端言论, 更有可能借题发挥散布一些攻击性言论。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 新媒体的交互性开拓了爱国教育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