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生态搬迁破解人与自然共生难题

跨越半个世纪的生命迁徙

——西藏极高海拔生态搬迁

破解人与自然共生难题

生态保护|生态搬迁破解人与自然共生难题

  一雄一雌藏羚羊在藏北草原上觅食(1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健伟摄

  20世纪70年代,为了缓解草畜矛盾,一群牧民赶着牛羊,从西藏那曲市申扎县向北迁徙300多公里,来到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无人区繁衍生息,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迁徙,建设了我国海拔最高的县双湖县。

  2019年底,为了破解人与自然共生难题,给野生动物腾出家园,双湖县2900人向南跨越近千公里,搬迁到了海拔3600米的雅鲁藏布江北岸,完成了人生的第二次迁徙,开启了更加美好的生活。

  走向新家园,拥抱新生活

生态保护|生态搬迁破解人与自然共生难题

  一群藏野驴在羌塘草原上奔跑(1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健伟摄

生态保护|生态搬迁破解人与自然共生难题

  藏羚羊在藏北草原上出没(1月9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健伟摄

生态保护|生态搬迁破解人与自然共生难题

  在西藏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安置点,次仁卓嘎做饭第一次用上了燃气灶(1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田金文摄

生态保护|生态搬迁破解人与自然共生难题

  一匹狼在羌塘草原上驻足观望(1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健伟摄

  拧开水龙头,看着清水哗哗地流出来,30岁的次仁卓嘎笑容格外灿烂。

  对于次仁卓嘎来说,冬天到河里凿冰融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你看,一切都是新的。”次仁卓嘎在院子里转来转去,看看厨房里的燃气灶,又看看卫生间里的蹲便马桶和淋浴器,眼神里写满了“新鲜感”。

  “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们离开了高寒缺氧的老家,在低海拔有了新家。”次仁卓嘎说。

  次仁卓嘎的老家在双湖县嘎措乡,一个藏北偏远的牧区。双湖县平均海拔5000多米,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40%,被称为“人类生理极限的试验场”,人均寿命仅58岁,比西藏全区人均预期寿命低12岁。

  春节前夕,记者顶风冒雪探访次仁卓嘎的老家,沿途河流湖泊冰封百里,八九级大风肆虐,白天的气温达到零下25℃。次仁卓嘎的父亲索朗央培刚从冰河里拉来一车冰块,堆放到仓库里。

  被称作“鬼地”的双湖,却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地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双湖县,是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等迁徙活动的重要区域。

  随着人口增长,当地人畜和野生动物争夺生存空间的现象愈发凸显。特别是因为地处偏远,环境恶劣,投资成本高,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始终困扰着极高海拔地区的群众。

  2019年底,随着西藏极高海拔生态搬迁项目实施,次仁卓嘎搬迁来到雅鲁藏布江南岸的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村。

  在森布日村,记者看到,一栋栋崭新的藏式民居整齐排列,家家户户房顶五星红旗飘扬,还有配套齐全的村委会、活动中心,安置点周边医院、学校、市场一应俱全,交通便利。

  “森布日的冬天就是双湖的夏天。”75岁的多吉卓玛说,与老家相比,这里海拔低了1400多米,“天气暖和了,呼吸舒畅了,睡得舒服了,生活也方便了。”

  森布日安置点距离拉萨机场仅10多公里,距离拉萨市60多公里。双湖县政协副主席、森布日安置点前线指挥部副指挥长斯旺说,到了新家园,群众将获得更好的就医、就学环境,将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白玛老人一生的两次“大迁徙”

生态保护|生态搬迁破解人与自然共生难题

  在西藏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安置点,尼玛次仁的弟弟(前)在玩球(1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健伟摄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e2acb806acd7424736e23dfaa1b9e29b.html